原创话剧《师说》在湖南师大上演 多家媒体关注报道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18-09-19浏览次数:912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我校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原创话剧《师说》于9月17日、18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及其附属中学连演两场,受到当地师生的高度评价。在廖世承先生80年前草创国立师范学院的地方上演这部剧目,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此前,该剧于教师节前后在我校徐汇和奉贤校区连续演出多场,在广大师生中也引起了轰动。连日来,多家媒体对该剧进行了报道。

  上观新闻:“九·一八”这位教育大师“回到”他80年前创立的国立师范学院,烽火在旁,弦歌不辍

  光明网:上师大原创话剧《师说》重溯传统师道精神

  文汇网:上师大排演原创话剧《师说》,为我国百年话剧史上第一部写“老师的老师”之作

  中青在线:上师大原创话剧《师说》首演

  新民晚报:景仰一代 教育宗师 廖世承—— 师大演《师说》 塑师德垂师范

  中国新闻网:上师大排演原创话剧《师说》 展现、颂扬和延续中国教师之魂

  上海教育新闻网:上师大原创话剧《师说》述中国教师之魂

  新民晚报:教师节,师大以一出《师说》展现教师之魂,让剧场变身成了课堂

  周到:上师大原创话剧《师说》教师节公演 重溯传统师道精神

  劳动报:《师说》上演献礼教师节

  图说教育:【致敬】上师大原创话剧《师说》教师节首演


部分报道摘编如下: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9月18日

标题:“九·一八”这位教育大师“回到”他80年前创立的国立师范学院,烽火在旁,弦歌不辍 

记者:徐瑞哲  

山中师院,创始院长廖世承、英文系主任钱钟书等,“烽火在旁而弦歌不辍”,30多名教授中有四五人牺牲,却将教育救国的下一代师资火种存续下来。

夜深,国立师范学院教室里,百盏菜油灯依然亮着,把一座光明山变成了“珠宝城”……1938年,长沙保卫战之前,全城“文夕大火”那一年,在抗战绝境中、在日军轰炸中诞生了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山中师院,创始院长廖世承、英文系主任钱钟书等,“烽火在旁而弦歌不辍”,30多名教授中有四五人牺牲,却将教育救国的下一代师资火种存续下来。 


这是17日、18日当地首演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校园大师剧《师说》。中国14年抗战起点——“九·一八”之际,教育大家廖世承从老家嘉定“回到”他80年前草创国立师范学院的地方:这部由上海师范大学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首次“走出去”,在承继廖世承师范教育衣钵的湖南师范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公演,戏里戏外诉说师者风范、师道精神。 

甘冒战火往返接应师生报到

“我们这里也叫‘二里半校区’,从前离湘江大桥大约二里半。”在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学生活动中心剧场里,湖南师大“世承班”辅导员、副班主任陈仁鹏,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在他脚下的这片山河,抗战期间也是炮兵营地,硝烟穿越至今,这段民族记忆是每个师大新生的“必修课”。

身为我国第一位专攻教育学的留洋博士,廖世承在救亡图存中谢绝国民政府教育部司长之职,却全力筹备首座专事师范教育的高等学府。前来观演的这个以廖世承命名的师大班级,都是各个院系选拔而出的优秀学子,至今办班两届约200人。同样,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廖世承为创院院长的上海师范大学,也有培养卓越教师的“世承班”。当00后与“世承”故地重逢,他们看见了什么是“师之所存、道之所存”。 

剧中,为避前线战事,廖世承在长沙城外百余公里的蓝田山间选址建院,以免日军沿交通干线长驱直入。但他个人却几次三番辗转山路,在频频的防空警报中折返于湖南省教育厅,为从全国各地甘冒战火来校报到的7个系200多名师生,申请车船接应物资经费,甚至细致到开具通行证。战中办学已属奇迹,仍有包括副院长在内的一批师生在往来县城途中不幸遇难伤亡。

面对国恨家仇,在坚持为学还是参军入伍的问题上,廖世承与青年师生们也产生分歧,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前者。院长任上,廖世承忧国忧民、殚精竭虑,研究撰写《师范教育与抗战建国》《师范学院的使命《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等长篇文章。陈仁鹏等师生说,正如廖院长所言,教育肩负“国民导师”重任,“《师说》让我们更有归属感,也更有凝聚力。”

父子争执大学校长中学主任

廖世承面对的真实戏剧冲突不止于此,甚至还有来自教育世家的“内部矛盾”。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廖世承(1892-1970)家族曾经“四进士、三举人”,他取得博士学位后从美返沪,在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大前身之一)期间,出人意外地请辞副校长,出任光华大学附中主任。对此,他的父亲、也是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极为不满。

全剧第二幕里,廖世承与父亲在光华附中校门口激辩,赢得满场叫好。男主演王泽沛,毕业于上海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任职于中国武警政工部文工团,曾参演总政话剧团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等。他与廖父扮演者、谢晋学院硕士生导师张捷诚同台飙戏——父亲要儿子“力争上游”“抓大放小”,甚至代他递交新的辞呈,从中学主任做回大学校长;儿子则坚持认为当今中国对中学重视程度远远不及大学,并巧妙地例举父亲早年在嘉定开办求是书院“也是中学好老师”,而且从吕思勉到钱钟书等名师都当过中学教师……

最终,儿子说服父亲,父子还携手邀约“绍兴花雕”一起喝两杯。事实上,廖世承编撰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正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他所推行的中小学“六三三”学制改革多地沿用至今。

来湘演出前,《师说》也在上海师大徐汇和奉贤校区首演。“霞棐剧院既是剧场,也是课堂。”谢晋学院2017级戏剧戏曲学研究生王晶晶说,虽然之前也去过校史馆,但仅从图片和文字上总觉得廖老师有点遥远又有点陌生;看完《师说》后,才认识到他有着真诚亲情、友情、师徒情、家国情,已经从“一个名字”变成了“一个人”。用剧中廖老师的话说:想要做好高等教育,只有先做好基础教育,“这不仅仅是对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更是提醒学生自己要从基础踏踏实实做起。”

排一部大师剧也是上一门课


“这可能是中国话剧百多年来第一部专写‘教师的教师’的作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师说》导演、编剧、制作人杨昕巍自信地说。“排一部剧,也是上一门课。”他作为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带领主创团队赴湖南实地寻访,对廖世承生平事迹深度调研,引导师生走入一代教育宗师的精神世界,“于山河破碎之间践行先贤之师道训导。”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排冲刺正值酷热暑假,剧组内师生20余人,在上海师大东部教苑楼排练厅自8月18日起排演近20天,他们都是提早结束假期或放弃其他演出安排。参演的2016级学子吴朕俊、徐伟文,排练期间还写下入党申请书,“像剧组里张捷诚老师、赵韬顺老师等,他们为学生率先垂范,让我们感受着党员老师的谦卑和刻苦。” 

“所谓见贤思齐,同样,见不贤而自省。”作为女主演之一,表演专业毕业的谢馨慧是第一次扮演有些反派色彩的人物,剧中常给廖校长使“绊子”。她也努力把人物塑造得更丰满立体,才能让观众更好体会“廖校长办学之艰辛”。

《师说》全戏六幕,长达两个半小时。 “如果不是好戏,即使扯上主旋律,也是不好名声,” 观演后,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杨乾武表示,“主旋律首先要是好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理论学科组召集人仲呈祥评价说,这横跨70年的6场戏,从惜才、理想、愤怒,到壮怀、情致、蒙冤,串起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性故事,希望这部剧“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


朋友圈里,一名师范生发了这样一条状态——他说:“作为一名师范大学学子,通过《师说》更认识到教育兴则国家盛,未来的路还很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努力。强悍中华精神薪火,以致永恒。”

   

来源:光明网 2018年9月7日

标题:上师大原创话剧《师说》重溯传统师道精神 

记者:曹继军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建校以来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由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师生排演的原创大型话剧《师说》将于2018年教师节首演,该话剧以校园文化主流品牌项目开启国家级艺术实践的最高通道。

原创话剧《师说》从中国师范教育奠基人廖世承的一生出发,撷取其人生轨迹中的重要片段,展现了廖先生在中国曾经的艰难岁月中跌宕的命运和呕心沥血开创教师教育道路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观众横陈出一轴中国近现代教育、师范教育的崎岖坚韧长卷。 

在以廖世承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学人的群像描绘和故事展开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中国教师之魂也得以展现、颂扬和延续。《师说》不仅在述说教师的故事,也在探求教师之道。 

为了走入大师的精神境界,主创团队赴湖南实地寻访,对廖世承先生生平事迹进行了深度的调研考察与专家访谈,在大量详实的资料中,编创团队重点挖掘人物所折射出的艰苦奋斗、为国治学、严于修身等方面教育内涵,着力实现艺术展演与思政工作的同频共振。

该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导演杨昕巍担纲,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一线教学的表演专业教师和已毕业的优秀校友参与演出。“廖世承校长最触动我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学生的豁达与包容,他真正践行着教育救国的伟大使命。”作为该剧主演之一,表演专业毕业的优秀校友谢馨慧表示,这部话剧会令观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参与排演的2016级吴朕俊、徐伟文深有感触:“这是我们第一次体验国家一级导演担纲,国内首席团队全力打造的话剧排练,那贯穿天际的台词不断抨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润物无声的入党启蒙教育,对党组织坚定的必胜的信念牢牢地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排练期间,他们吴朕俊和徐伟文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吴朕俊说:“我渴望加入党组织,像剧组里扮演廖父的张捷诚老师和扮演方剑虹的赵韬顺老师一样,他们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让我们感受到党员教师的谦卑和刻苦,在他们的精神和行为指引下,在伟大的党的光芒照耀下我愿意坚定前行。”

《师说》秉承了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充分满足精品“课程思政”的期待,能大力助力思政教育,促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来源:新民晚报 2018年9月10日 12版 文体新闻 版面头条 

标题:景仰一代 教育宗师 廖世承—— 师大演《师说》 塑师德垂师范 

记者:赵玥

韩愈有名篇《师说》千年传诵,上师大同名话剧《师说》今晚将上演;师之说,说其师,关于良师的标准一直未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节起,话剧《师说》将在上师大霞棐剧场连演6场,师生演,师生看,借助舞台艺术的力量,一代教育宗师廖世承的人生经历正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观众。

话剧《师说》取材自上师大前身上海师范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廖世承的故事。他一生历经清末、民国、军阀混战、列强欺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诸多风云变幻的时刻,却始终不忘寻求教育救国之路、实现教育兴国之梦。话剧在人物和情节设置上进行了不少艺术加工,采撷的片段摒弃了廖世承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而着重展现了他对教育的一腔热血,也有人情温暖,展现诸如廖世承如何帮同事拉红线、促成美事一桩的小故事,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作为中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教育学博士,廖世承回国不久后毅然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副校长的职位,转而全力以赴于光华大学中学部的事业,只因“中学教育是基础和根本”,并相继培养出巴金、胡风、汪道涵、乔石等一大批优秀学生。除了巴金、胡风均以青年学生的面貌在舞台现身,还有一个隐藏的“彩蛋”,就是廖世承的同事方剑虹,这个完全虚构的人物成了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原型,并有效推动了剧情发展。

《师说》不仅展现出廖世承在中国曾经的艰难岁月中跌宕的命运,同时也为观众呈现出一轴中国近现代教育、师范教育的崎岖坚韧长卷。光华附中门口,刚刚得知儿子辞去副校长之职的廖父与廖世承展开了一番唇枪舌战,本就不赞成儿子学教育,这次还把“光宗耀祖”的职位给辞了,即使是在圣约翰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父亲也无法理解,但经过校门口的一番据理力争,最终廖父还是被儿子的坚持所打动。《师说》不仅仅在述说教师的故事,也在探求教师之道。

用导演杨昕巍的话说,在今天上演这样一部剧,绝非献礼教师节那么简单。自话剧艺术引入中国,百余年来专注教师的戏却不太常见,在以廖世承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学人的群像描绘和故事展开中,我们的教师之魂也得以展现、颂扬和延续。台上的表演者们是上师大谢晋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此前,演员们集体参观了廖世承生前的办公室,看到他用过的桌子、椅子、台灯、所记的笔记、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清秀的字迹。尽管角色大小不一,轻重不等,大家却都对廖世承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参观过程中,剧本中的台词从演员们的口中脱口而出:“我等一介书生、清贫教师,为人师表,承继中华道统,苦学西方强技,秉承中体西用之信念,于山河破碎之间践行先贤之师道训导,倾心培育子弟,强悍中华精神薪火,以致永恒!”饰演方剑虹一角的赵韬顺是谢晋学院的专职表演教师,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向廖世承先生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每一次排练都仿佛一次洗礼。

而这样的感染,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台下。观众们大多是上师大在读的“准老师”们和全市中小学的老师们,此番意义更为深远。灵魂洗礼之所,除了讲台和会场,如今又多了一个剧场。据杨昕巍透露,这部《师说》未来还有可能在全国师范院校巡演,让先辈的师德师风从剧场播撒向更多人的心田。

 

来源:文汇网 2018年9月13日 

标题:上师大排演原创话剧《师说》,为我国百年话剧史上第一部写“老师的老师”之作  

记者:樊丽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沪上这一教师培养的“摇篮”——上海师范大学,今年教师节,该校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师生排演的原创大型话剧《师说》成功首演,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关注。 

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艺术展演与思政工作的同频共振。《师说》不仅是上海师范大学建校以来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也是一次打响校园文化主流品牌的有益尝试。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但自1907年李叔同和欧阳予倩将话剧艺术引入中国,111年来,几乎没有一部专门写教师的教师之作品。因此,秉承一代教育宗师廖世承先生的毕生心血历程,由上海师大师生创排的原创话剧《师说》——这部关乎“师道”、关乎“士子之道”的话剧,也是中国话剧百多年来第一部专写“教师的教师”的作品。作品从中国师范教育奠基人廖世承的一生出发,撷取其人生轨迹中的重要片段,展现了廖世承在中国曾经的艰难岁月中跌宕的命运和呕心沥血开创教师教育道路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为观众横陈出一轴中国近现代教育、师范教育的崎岖坚韧长卷。  

通过《师说》,主创人员不仅在述说教师的故事,也在探求教师之道。在以廖世承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学人的群像描绘和故事展开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中国教师之魂也得以展现、颂扬和延续。 

为了深入挖掘廖世承先生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主创团队今年暑假期间还赴湖南实地寻访,对廖世承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深度的调研考察与专家访谈。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编创团队重点挖掘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艰苦奋斗、为国治学、严于修身等方面的内涵,引导师生走入大师的精神世界,让大师的实践探索和精神风范点亮更多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创编不仅弘扬大学文化的理念,还用校园戏剧这只看不见摸不着、但深具感染力、穿透力和生命力的形式,在编排、演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教育的独特功效。 

作为该剧主演之一,上海师大表演专业毕业的优秀校友谢馨慧表示,这部话剧会令观众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廖世承校长最触动我的是他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学生的豁达与包容,他真正践行着教育救国的伟大使命。” 

一位表演专业的校友满贺同学表示,自己虽然在校外参与过不少戏剧、影视剧组,但是参演主旋律作品还是第一次。“原以为廖校长是很遥远的人物,但进组后发现,人物情感真实,展现人物亲情、友情、家国情怀、师徒传承等情感元素的创作丰满而丰沛,深切感受到剧中的廖校长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 

为了排出一部高品质的原创大师剧,今年暑假,参演人员都放弃了自己的休息和其他工作安排。  

上海师大2016级学生吴朕俊、徐伟文,在参演排练的过程中,不禁被大师的人格力量所感召。排练期间,他们认真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吴朕俊说:“我渴望加入党组织,像剧组里扮演廖父的张捷诚老师和扮演方剑虹的赵韬顺老师一样,他们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让我们感受到党员教师身上的先进性。” 

对上海师大来说,原创话剧《师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也激励着学校进一步探索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新路径。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推动业内一线专家与学界教师充分融合,让参演的教师和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从课堂教学到实验剧场的演出实践,而是要真正走出校园进行巡演,深度感受业界操作流程、运作思维、方式方法等。 

【相关链接】 

廖世承(1892-1970),宇茂如,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191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19年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同年归国。1921年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大附中、上海光华大学、光华附中、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并曾任主任、副校长、副院长、校长院长等职。 

1924年廖世承编撰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这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同年,廖世承在实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东大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在东南大学期间,廖世承与陈鹤琴合编出版了《智力测验法》和《测验概要》,其中《智力测验法》是中国最早的智力测验专著,《测验概要》中则设计出“廖氏之团体测验”法;在国立师范学院任院长期间,廖世承对中国师范教育悉心研究,撰写出《师范教育与抗战建国》《师范学院的使命《抗战十年来中国的师范教育》等长篇文章。 

此外,廖世承还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即南京高等师范心理实验室;积极参与以改革学制和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运动他所推行的中小学“六三三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