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9月2日
标题:何止“长安三万里”,北至朝鲜东至日本南至越南,东亚唐诗之路形成汉文化圈
记者:徐瑞哲
热映动画影片《长安三万里》引发“唐诗之路”的全民探究,其实在各国来华的唐诗学研究者新视野下,“唐诗之路”何止“长安三万里”。在日本,唐诗之路的形成与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等群体有关,他们在海路上历经种种磨难,普遍怀有学习唐代文化的强烈热情,并将唐诗带回了本土,使其民族文学创作也留下了唐诗影响的痕迹。
在朝鲜半岛,唐诗之路也归功于来往两国的使节、留学生群体等,其中留学生中有不少在唐及第任官之人,他们与唐代著名诗人唱和,显示较高文学水准,开启了朝鲜半岛创作和接受唐诗的浪潮,唐诗也成为影响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
作为中国唐代文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约20年前曾在日本访学半年,2日在沪开幕的第二届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表示,从文献保存到诗歌创作等,东亚各国与中国有很多不同,东亚唐诗是唐诗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日韩等国上百名学者线上线下与会研讨认为,域外唐诗学研究始于域外所藏散佚文献的发现和整理,以资于国内唐诗研究;进而应该思考,中国文学以怎样的路径和形式传播到海外,对本土的文学创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实现文献研究与理论建构的有机统一。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东亚唐诗选本丛刊》首辑十卷主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表示,在东亚的日、韩等国,由于文化上同源,从8世纪至近世,学唐、崇唐的风气长盛不衰,唐诗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且被奉为汉诗创作的典范。在东亚,北至朝鲜、东至日本、南至越南,唐诗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扩大和深化了唐诗的既有传统,显示出唐诗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甚至极大地推动了东亚的文明进程。
这几年,唐代文学研究有许多新的动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域外文献的大量发掘和研究。追溯其历史,大约是在乾隆末年,日本汉学家市河世宁做了《全唐诗逸》,他将这些逸诗辑出之后,也希望能够传回中国,作为丛书流传、刊布。200多年来,中国学者发现中土失传的典籍从日本、从朝鲜半岛不断地流回中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典籍回传中国的数量十分巨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总目。但无数例子可以证明,在中日、中韩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最初给东亚资源;而后,日本或是韩国所保存的大量中国典籍,能够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文史研究。
事实上,中、日、韩三国对唐诗的阅读、欣赏、批评、模拟,从未中辍,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论评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接受和批评方式,值得花大力气加以研究。同时,从“本土”到“东亚”,并不能只是国内唐诗学研究范畴的拓展、文献资料的增加,而应转换思路,以跨文化视角,运用比较方法,找寻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并深入考察背后的原因。
在上海师大新成立的东亚唐诗学研究会专家认为,对东亚唐诗学资源进行整理、总结、开发和利用,可为今天的唐诗研究和东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基础材料和理论参考。学者们表示,应将汉文化圈和汉字文献当作一个整体,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同时应坚持人文化倾向,在文学的框架内研究自身文学,在文化圈的范围内研究国别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4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