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我国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师德建设实践,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上海大中小幼学校师德师风一体化建设基地合作承办的以“教育伦理、师德师风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十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于9月22至24日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议收到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70多篇。
9月23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白文宏主持。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薛勇民教授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对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最近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也为我们开好本次会议指明了方向。他真诚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继续关心支持山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共同携手,为我国教育伦理学的深入研究和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春晨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一个很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主题。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教育伦理学不仅要加强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更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相结合。建设教育强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凝练,习近平总书记最新倡导的教育家精神就是中国特色的教师伦理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师职业共同体中的具体精神形态,为我们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指明了道德上的努力方向。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发表了《建设中国式教育强国赋予立德树人新使命》会议主题演讲。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探索新时代教育伦理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中国式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一新时代教育价值追求的最高旨归,一方面赋予新时代全国广大教师“成己成人”的双重神圣使命;另一方面,要求广大教育伦理研究者要以真诚的道德态度、求实的伦理精神探索解决当前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与面临难题,资政育人,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教育伦理智慧支持。
大会主题报告第一阶段,由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吴贻芳研究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袁祖社教授作了《文明与成人:新时代教育伦理的理想与难题》的报告。他从教育伦理本质以及“文明”与“成人”的哲学高度,探讨了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应当具有的典范性、引领性。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教授作了《高校教师“隐形师德师风”问题辨析》的报告,他指出,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应当聚焦两项重点任务:一是防范化解师德师风重大风险,二是着力解决“隐形师德师风”问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滨教授作了《教育内卷化的主体困境的底层逻辑与伦理突围》的报告,指出教育内卷化是当今时代症候,分析了教育内卷化主体困境的三大底层逻辑,认为应从善的教育出发,实现教育去内卷化的伦理突围。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向玉乔教授作了《教师的美德与教育家精神》的报告,他以忠诚、守正、智慧、仁爱、包容、公正六种美德,具体理解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次林教授作了《师风与师德的治理》的报告。他指出,加强师风建设是提高当前我国师德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认为为人师表、传道授业、引领促进三大师风是理解、落实、培养和评价师德的纲领。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刘竑波副教授作了《“教师道德”涵育“教育之美”——“五育融合大美育”课题的研究启示》的报告。她指出,教育之美需要全方位的教育伦理支持,即通过管理伦理和教师道德来实现。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曾建平教授在与谈时认为,教育家精神既是全国优秀教师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要以“八要八不要”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
大会主题报告第二阶段,由向玉乔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本陆教授作了《课程育人的路径探讨》的报告。认为课程育人包括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人际环境四大路径,以学生身体发展、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为目标追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靖国平教授作了《“课程何以育人”——新时代教师课程育人观的转变》的报告,他探讨了如何立足“教书育人”实现“课程育人”,如何立足“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如何立足“课程制度”弘扬“主体自觉”。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董辉教授作了《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报告,认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蕴含着丰富内涵,具有强化教师教育立德树人能力,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建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新图景等多重价值。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廖志诚教授作了《数字化赋能师德建设的伦理思考》的报告,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师德建设的现实价值以及数字化赋能师德建设的伦理隐忧。南京警察学院思政部糜海波教授作了《师德评价标准、方法和效益三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的报告,认为师德评价活动中,评价标准、方法和效益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统一于教师道德实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廖小平教授在与谈时认为,师德师风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成果和效果明显,但也存在对师德师风认知的偏向。学校是一种伦理实体,具有特定的伦理关系体系,并为教育伦理提供合理性根据教育伦理应从学校这一伦理实体中追寻其逻辑起点。
在本次研讨会的分组讨论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伦理道德精神研究;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研究;教育管理伦理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师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研究;教学伦理道德研究;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伦理问题和难点研究等议题,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学术讨论。
会议交流总结阶段,由山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聂静港副教授主持。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耀峰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工作部刘丁鑫助理研究员在全体大会上分别介绍了众多专家学者在分组讨论中发表的精彩学术观点。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治华副教授代表学会介绍了下一步学会具体工作计划。
会议最后,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正平教授作了大会闭幕式致辞。他认为,全国第十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全国专家和青年学者的热忱参与下,取得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研究新进展。当前,广大教育伦理研究者要从深化理论研究、面向师德实践、坚持文明互鉴、壮大研究队伍、升华自我人格等方面自觉履行开展我国教育专业伦理研究的社会责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伦理道德理论规范体系,为推进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建设中国式教育强国尽心竭力,奋发有为。
(供稿: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摄影:会务组 作者:闫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