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上海市信息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BDTC 2023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专题论坛“数字化时代与企业创新”在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召开。副校长蒋明军应邀出席并致开幕辞。此次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教授和上海市信息学会会长、同济大学向阳教授担任论坛主席,上海市信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宗宏主持。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运营的深刻影响。
蒋明军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一所强调教师教育的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在数字化时代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专业型高知人才的集聚优势,帮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成功,并在培养未来数字化人才等方面作出贡献。他同时对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委会和上海市信息学会对学校相关领域学科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并希望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们能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创新与发展。
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宜华教授在致辞中代表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对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市信息学会在组织论坛中的努力表示感谢,对后续将分享精彩报告的嘉宾表示期待,同时对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向阳在致辞中代表上海市信息学会对所有支持大会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他指出,信息学会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离不开历届领导和会员的付出。他介绍了与会嘉宾和论坛安排,并表示新一届学会班子和理事会竭诚为会员服务,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科技和新产业》报告,介绍科学研究的四大范式和人工智能的演化过程,强调数据在促进新科技新产业巨大成功上的重要性,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已经到来。并提及数据是新能源,是生产的第五要素,能够把人类从工业文明带到数字文明,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的引擎和工具,承载着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复旦大学邱锡鹏教授作《大模型的科学挑战》报告,介绍了之所以称之为“大”模型是由于其庞大的数据量使其拥有了涌现的能力。大语言模型是当前自然语言处理的主流范式,它可以涌现出丰富的知识和能力,但也存在很多科学问题,比如智能涌现、复杂推理、知识融合以及学习策略等。邱教授总结了包括模型架构、幻觉、多模态的延展、知识来源、自动化评价、平民化等十个科学挑战。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作《一网通办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报告,介绍了一网通办的发展历程和各项功能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他指出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始终以“让数据增值,为城市赋能”为己任,并通过“一网通办”建设,不断提升为其服务能力。他强调数据的整合与共享也是推动“一网通办”非常关键的因素,未来一网通办服务会拓展到更多的领域。
达观数据CEO陈运文作《大模型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应用》报告,介绍了自主研发、可控的智能文本处理技术——“曹植”大模型。他指出智能知识管理技术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整合、存储和共享知识资源,加速企业智力创新。他强调通过大模型充分与专业性长文本写作结合,认真打磨出针对每个企业自己的专用文本处理系统,是开启企业智慧知识管理新篇章的关键。
论坛的圆桌研讨环节由达观数据首席战略官刘江贤主持,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委员、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党支部书记吕智慧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波教授,华为中国政企教育行业解决方案总监赵丙双先生,新致软件咨询总经理李若炜先生以及天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经理黄铜先生等行业内的重量级嘉宾应邀出席,围绕“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开展技术创新”“哪些因素促进了创新的发展”“对在读学生的研究及工作建议”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吕智慧分享了其在网络加速领域的十余年研究成果,以及与企业合作取得的科技奖项。张波则强调了高校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的三重任务:技术研发、企业合作和人才培养,并提到了大模型技术在缩短科研鸿沟方面的作用。赵秉双介绍了华为在教育行业的多方面工作,包括产教融合、科研创新合作以及教育部的深度合作项目。李若炜则从企业服务的角度,强调了技术与场景结合的重要性。黄铜先生分享了其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研发领域的成就,以及在铁路行业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
论坛尾声,上海市信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宗宏致闭幕辞。他强调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与行业的深度交流,也是对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次全面展示。与会专家们的发言,既展示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体现了学术界与产业界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紧密合作。
(供稿、摄影: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