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我校中国史学科、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媒介与江南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县报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的“近代媒介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徐汇校区东部文科楼会议室举行。此次会议是近代媒介与地方社会研究者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20篇,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常州大学、日本津田塾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海南医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近代媒介与地方社会”的主题进行了两场主旨报告和两场分组讨论。
我校副校长陈恒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我校唐力行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大会开幕式由我校历史系主任徐茂明教授主持。
陈恒教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次会议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会议,希望与会学者通过此次会议提供的交流机会,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激发自己的学术灵感,为历史学和新闻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领导表示了感谢,并祝贺会议圆满成功召开。他期待会议的召开能够加强上海各高校在近代媒介研究方面的合作,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多高质量成果。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唐力行教授认为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历史学与新闻媒介有着天然的联系。历史学是过去时的新闻学,新闻学则是现在进行时的历史学。历史学离不开新闻学,新闻学本身也参与历史发展进程。新闻学和历史学的对话显示出当代历史学发展的新趋向,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促进历史学与新闻学的进一步交融与发展。
主旨发言中,苏州大学朱小田教授、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上海大学孙藜教授、上海大学王敏教授、常州大学葛金华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张盛满教授作了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主旨报告。
张仲民教授、孙藜教授、王敏教授
苏州大学朱小田教授从媒介社会导向的角度分析了《点石斋画报》中祥异事件对世人进行的社会导向,借以认识近代媒介对民间影响力的发挥,由此了解民间社会的一般思想,并对晚清媒体的近代性做出判断。指出《画报》意欲在民间世界构建起与精英社会相通的自然认识论,并使之成为其他社会导向的依据;其着意强调异兆中的凶兆,意在影响人们的时代认识,同时又以预示性的吉兆粉饰太平世相,暗示皇权存在的合理性;其反复强调异兆的因果示戒之功,力图左右世人的人格取向并使之付诸生活实践,整体暗合于祥异事件中的命运观表达,体现出浓重的传统底色及沉重的现代步履。
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从“请客政治”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阎锡山统治山西过程中推行的若干重要举措及其影响,揭示出阎锡山所谓的模范省建设不过是“纸面政治”。指出山西模范省的形象之所以能够流行开来,得益于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统治技巧,以及高明的标榜和宣传策略。这种策略性的“请客政治”尽管可以暂时获得一些人的认可与赞扬,但终难掩内部“落后”不“文明”的现实。
上海大学孙藜教授探究了晚清士人早期电报想象的不同类型与情境关系,藉此重新发掘“博物”这一中国内生传统知识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博物”尽管在经史子集主导知识框架中居于边缘地位,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却在深层接引了晚清士人的电报想象,实现了从边缘知识到核心知识的转换。这一转换显示出对知识架构及“道器”深层宇宙观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博物”传统的重构与西方新“博物学”新知识型的扩散。
王敏教授、葛金华教授、张盛满教授
上海大学王敏教授以1897年上海《苏报》诽谤郑观应事件为个案,聚焦郑观应在面对报纸揭露其个人隐私、诽谤其人品时的表现,认为郑观应对《苏报》诽谤的态度与应对之策,既有出于中国传统观念和清政府官员身份的自然的或者说是本能反应,也有根据上海这样的口岸城市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主动应对之策,反映出最先接触报纸的中国人对其舆论功能的认知特点和应对之道。
常州大学葛金华教授借近代地方报刊“人力戽水”叙事的变迁,观察城市化进程对江南人的真实影响,以及城市化被战乱打断后,重新接续的困难和挑战。指出人力戽水一方面成为有伤风化、落后低效、农业萧条的代名词,一方面也逐步成为“江南风景”的一种审美符号而被文学、摄影和影视等新的媒介所传播和经典化。“人力戽水”风景屡禁不止背后展现出的是江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曲折过程与妥协现实。
中国美术学院张盛满教授以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姚民哀为例,看民国上海边缘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指出姚民哀为实现“立功”的传统夙愿,在多种身份间不断调适与选择,从革命家、小说家、剧论家到报人乃至说书人,最后以附逆者身份悲剧收场,其多样复杂且悲剧的人生经历,典型地呈现了是时上海乃至中国知识分子的徨惑与困境,为探讨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日常行为以及群体命运提供了生动的文本。
六位学者的主旨报告,聚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媒介与社会,关注近代媒介与舆论塑造、传统转型、知识传播的关系及报人心态等问题,提出了不少高水平、前瞻性的理念、观点和见解,拓宽了与会者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
会议还安排了两场分组讨论,与会学者在热烈地讨论中,围绕近代媒介与清末革命、地方自治、国民党派系斗争、观念变迁、革命根据地报纸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一场讨论由葛金华教授主持,朱小田教授、詹佳如副教授评论。讨论中,湖南大学助理教授季凌霄以善后大借款合法性论争中的速记录为研究对象,从媒介与时间的角度解释了速记录是一种怎样的档案,并论述了速记录与以往政治集议形成档案的不同,速记录何以成为判定“程序合法”的最终依凭”等问题,认为速记的引入改变了书文档案作为政治运作基础所内蕴的时间性。日本津田塾大学非常勤讲师殷晴以“浙路风潮”为例分析了反对借债修路言论如何形成,又如何发展壮大为与中央政府激烈对立的“舆论”,由此管窥清末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时期言论活动对政治的影响。华东政法大学助理研究员蔡丰喆考察了1930年代《大陆报》报人群体在国际宣传何以“得人得法”这一问题上进行的初步但有效的探索,认为其所提出的方案标志着具有职业化意味的“内外有别”宣传观已为中国人所认识并付诸实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既往国际宣传行动规范性与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讲师刘永广报告了1927年至1932年无锡国民党地方党报从多报冲突到双报并峙的过程。指出国民党上层派系倾轧不断,导致无锡国民党派系林立,引发不同派系党报的频繁冲突。无锡党权由外来派向本土派转移,弥合了自大革命以来党人新贵与地方旧权势集团的矛盾,也是无锡党报由冲突走向并峙的重要原因。洛阳理工学院讲师韩瑞韬以金华《萃新报》等报刊为中心,探讨了近代县报与清末革命的关系,认为革命党人借助地方报纸开通风气,结纳士绅、商人,成立学会和组织,并重新整合会党、学生、妇女、商人、官员等力量,促使地方士绅、商人等精英阶层产生“革命”与“维新”的思想分化,推动了革命思想在金华的传播。
第二场讨论由季凌霄助理教授主持,王敏教授、殷晴讲师评议。讨论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洪煜考察了杭州《正报》的创办及其时代命运,分析了抗战时期《正报》的舆论宣传,认为抗战时代地方党报的出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宣传策略及其内容呈现新的变化,展现出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图景。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詹佳如勾勒了晚清《申报》所使用的、随着历史环境变化而表达和呈现“江南”的多种版面编辑技术。指出江南以不同地域的新闻为载体,在报纸版面上与其他空间以拼贴方式并置在一起,成为江南地理经验新的传播和体验方式。上海大学副教授周叶飞对《申报》上的读者来信进行了考察。指出“投报尺牍”是早期《申报》与江南文人互动、交往的一种形式。“投报尺牍”意味着私人化的书信进入清末的公共交流结构,其功能也从发抒情感转化成事实和论点的阐发,增添了论辩性和公共的维度,从而吸纳更多的江南文人参与政治议程的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副教授叶冲探究了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积极投身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情况。认为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清末报刊,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其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开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社会空间,为后人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历史经验。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恩全探究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灰色隐蔽”时期党报的特殊状态,指出“灰色隐蔽”的执行保护了党员的安全,有助于工作进行。但“灰色隐蔽”对避免身份暴露的要求与宣传工作的目标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如何调整这种矛盾成为宣传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他认为对根据地报纸不可简单化认识,需要综合考虑时局、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充分发掘根据地报纸背后的复杂面相,将丰富对革命根据地的认识。
两场讨论精彩纷呈,呈现出论题多样、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的特点。会场气氛热烈,与会者在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切磋中迸溅出学术的火花,将大会的氛围推向高潮。讨论结束后,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下午5:00大会闭幕。闭幕式由上海大学孙藜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黄旦作交流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洪煜教授作会议总结发言。黄旦教授分享了他近年来致力于推动的新报刊史研究路径,指出之前的报刊史研究主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身的作用,新报刊史的研究则注重从媒介本身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报刊作为观察中国历史变化的一个视野,以此重新看报刊与历史的关系。洪煜教授表示此次会议中新闻学与历史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了各自学科的发展,期待新闻学与历史学之间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黄旦教授、洪煜教授
此次研讨会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会,呈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创新性与引领性,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应。会议在多学科互动中相互借鉴,与会专家学者从历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维度,围绕大众媒介与地方政治、社会、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展开卓有成效的深度交流。会议拓展了近代媒介与地方社会研究的新视野、新空间和新范式,将该领域的研究引入更深的层次。
“近代媒介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是上海师范大学洪煜教授领衔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县报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重要学术内容之一。自2021年起,课题组通过调研方式,走访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山西、河南、广东等多个省市县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及高校科研院所,已整理完成近300万字的资料。以中国近代县报研究为基础,项目组多位成员已获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项目重要成果《中国近代县报总目提要(江苏卷)》将于2024年出版。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 作者:李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