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我校光启语文研究院和人文学院中文系主办的“未来教育家”培养模式研讨会在我校徐汇校区举行。来自沪上名校的名师和著名教育类期刊资深编辑与校内语文教育专家一起,就“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光启语文研究院负责人詹丹和中文系主任王宏超共同主持。
上午是名师、专家对师范生和专硕生的展示课进行点评,下午则展开研讨。围绕着“中文专业新入职师范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双新’背景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科知识与语文教学”这三个议题,与会名师和专家指出了一些趋同性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对于新入职的语文教师,与会者指出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他们还不善于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解然后开展教学,也就是缺少一种真切的“具身感”。东华大学附属奉贤致远中学的孙赤婴老师结合参与的师范生讲课评点指出,与文本研究相比较,更加有挑战的是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师范生走上讲台后要特别注重的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所强调的“因材施教”“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徐汇区教育学院的刘侠老师也指出,教师要换位到学生立场思考问题,要有和学生的共情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去思考怎样的教学环节才是符合学习思维规律的。
于漪教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心的兰保民老师进一步强调:“在当下的背景之下,师范生的培养应该真正让他认识到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肩负着非常沉重的,并且意义非常重大的使命、责任”。只有在内心根植这种使命,才能产生强大的原动力。来自《语文学习》的易英华老师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认为,未来的教师教育需要培养职业意识,要把自己的职业规划放得足够长,不要太为眼前而焦虑。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敬畏,才能有很强的驱动力去支撑。
与会专家们都认为,带着使命意识的修炼恰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所以教师本人要喜欢这份职业,要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孩子,喜欢教育事业,才会获得职业幸福感。
此外,就目前师范生毕业后的实际表现来看,还普遍存在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名师们提出,学校应在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多设置相关课程和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师范生的实操训练。松江区教育学院的陈赣老师指出,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语文功底在中文系里面一定要养成,比如强调“三笔字”,这实际上培养的是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文字的热爱和对语文的情感。另外,他也建议通过校内外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如设置校内课程、评比讲课活动、整合校外资源等,设计出更符合和顺应需求的培训课程体系,帮助师范生补齐实践上的短板。闵行区教育学院的景洪春老师认为,师范生实践能力欠缺的一个表现就是缺乏把语文知识术语转化成实际教学环节的能力,这既与“学生观”有关,也反映了其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技巧的不足。她建议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的优秀学习资源共享来补足,在入职的初期让他们先学、先模仿,然后再去实践,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过渡。
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的孙珏老师则从在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和一线老师的论文写作方面总结了他们各自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她指出,在学科论文的写作上要避免跟风,要将理论和实践双线并进,发挥自身聚焦而具体的优势。
从教师发展看,专家们认为教师要紧随课改,保持定力,但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如何与师范教学法相结合、如何完美落地,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学科本体知识和思维能力。普陀区教育学院的周静老师认为,一个老师自己从学校毕业,在今后自身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在学习、模仿、分析、改进之后,不断地追求创新,这就是一个教师从不成熟走向自我成熟的过程。师范生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上海中学的樊新强老师指出,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打好本体知识的基础,给他们一些方法、路径,并在引导下形成自主教研意识,如每次课后都要反思:这堂课讲得好不好?学生有没有被我激发起来?这堂课哪里不到位?这堂课如何进行改进?这是常态教研最重要的内容。学习研修要有敢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创新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
交大附中的乐燎原老师回想他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这三十年历程,认为在师范培养中要强调两句话:“第一句话,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是没有止境的,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第二句话,不要忽略生命和使命的关系。我们教书育人不要老说成绩,作为语文老师来说的确还是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如果说真的是从教育孩子来说,让孩子的生命和精神都得到成长,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语文老师,立德树人,这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语文不光是教学,语文还要教育。”
围绕着名师们指出的师范生及年轻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建议,作为师范生的培养方,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与会教师也分享了观点。高翀骅老师从学校、从一线老师的视角谈了她对师范生培养的看法,提出需要强化实训、加强基本功,并且致力于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些都给未来的教学探索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刘辉老师着重谈了我系本科生、专硕实践类课程培养的问题。王宏超老师则从具体做法和理念提升两个方面对未来的中文系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设想,并对研讨会加以了总结。
本次论坛为各界搭建了互学互鉴、经验共享的平台。与会的名师、专家均提出了具有学术深度和问题意识的观点分享和评议,参与交流学习的师范生也收获颇丰,不仅在教学理念、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新的启发,对语文教育事业也有了新的认知与思考。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