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周到 2021年3月9日
标题:两位“上海阿爸”在上师大开学第一课上,讲述教育扶贫的感人故事
记者:朱晓芳
“在格桑花开的地方,玉兰一定芬芳。”近日,两位“上海阿爸”在上师大开学第一课上讲述了自己教育扶贫的故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傅欣、李劲作为优秀校友和该校思政特聘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学首日的思政课上,生动讲述了自己助力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劲和学生在一起
两位“上海阿爸”从繁华大都市来到离家5000公里、海拔3800多米的雪域高原,无法陪伴家人,要靠药物才能睡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投身精准教育扶贫的故事,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学生。
援疆又援藏的 “70后”的李劲,作为第五批援疆干部,在新疆阿克苏教育学院任职期间,创办当地第一份汉文版教育类综合期刊。援疆结束后,又担任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
朴实的李劲老师并没有讲他在援藏援疆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缺氧不缺精神”体现在他推动办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每一个具体行动中。他动容地讲道,那里的孩子特别淳朴、特别渴望高质量的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他最大的幸福。
李劲目前是上海市共康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做出许多贡献,而他与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情谊,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中。
80后的傅欣老师在2016年参加了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担任日喀则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他援藏三年,把“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作为信念,开展用数据说话的有效课堂达标度检测,打造远程信息化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教学改革。
他用上海基础教育的经验,蹚出了一条“组合式”援藏的新路子。他说,教育可以阻断贫穷的“代际传承”,能让扶贫开发效果可持续,扶贫的队伍里教育绝不能缺位。
■ 傅欣和学生们在一起
“感觉曾经很多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今天我不断靠近梦想,让我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在聆听了两位老师的分享后,来自上海师大对口援建喀什地区、数理学院热孜万姑丽·吐尔孙同学也发了言,她从自己家乡喀什叶城县去年年底摘掉贫苦帽讲起,讲到了家乡阿克塔什地区过去几年平整荒漠,建起成片安居房的变化,讲到了舅舅种好核桃提高收入的故事,讲到了自己受益国家政策如愿考上上海师大,如今在学校读书生活和成长的经历。
建工学院次仁桑珠同学,来自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的一个小村庄,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没有人上过幼儿园。因为那个时候幼儿园都建在市区,上幼儿园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给了他上小学的机会。
六年的小学在他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对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对上海,总有一种难舍的情结。
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经过李劲、傅欣校长的努力,学校办学水平质量高,是他和同学们最心仪的学校。现在次仁桑珠是上海师大少数民族导生队队长,他向“上海阿爸”学习,经常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很乐意做志愿者帮助学弟学妹们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 次仁桑珠同学分享自己和上海的故事
曾经作为中央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新疆阿克苏挂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从理论维度解读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逻辑和成功经验。
上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课上通过中西方比较、调研全国脱贫摘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等亲身经历指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新时代的奋斗者,要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奉献祖国中书写有意义的人生篇章。
链接地址:https://static.zhoudaosh.com/A4E0E87FDADE79439C1CD0DE99405B9B0175C090255DEF8CACFAA3095821F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