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2015年7月1日 A10版 时事·大都会 整版报道
标题:166个日军慰安所分布图首次披露 “实际数字更多”
记者:吴洁瑾


黄 浦 江黄 浦 江苏州河(全名单)处慰安所 1 6 6 张泽红 制图红色圆点表示沪上部分慰安所位置
上海现已发现166个慰安所,有近40处遗址建筑仍保存着。
昨天9时,“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历史记忆”展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幕。展览中首次披露了166个上海日军慰安所的分布图、战时日本印制的标记有“慰安所”的3张上海老地图,以及中国19名仍在世的慰安妇名单和照片等珍贵资料。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介绍,日军慰安所多集中于虹口区,尤其是今四川北路公园一带,但实际数字并不止这些。
最完整日军慰安所分布图
展览首次发布了166个日军慰安所分布图、新发现的战时日本印制的标记有“慰安所”的上海老地图3张,以及新发现的峨嵋路400号原日军海军慰安所。同时还展示了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档案,以及中国大陆20位“慰安妇”幸存者肖像。
2005年,苏智良撰写的《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已曾认定149处“慰安所”原址。而十年来经过艰辛调查、考证,又新增了17处慰安所。因此昨天展览中首次披露的166处日军慰安所地址,是迄今公布的最完整的在沪日军慰安所详情图。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将日本侨民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特别“慰安所”,其中,“大一沙龙”(上海东宝兴路125弄)是世界上第一个日军慰安所,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慰安所。
苏智良团队最新研究指出,在上海,日军慰安所多集中于虹口区,尤其是今四川北路公园一带,“但实际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展出当年慰安所使用物品
展览也首次集中披露了中国19名仍在世的当年慰安妇的情况和近照。
据悉,目前全国在世的遭日军强征慰安妇共20人,其中1人不愿具名。另19人分别是:郝月莲(山西,生于1928年)、郝菊香(山西,生于1922年)、李爱莲(山西,生于1928年)、任兰娥(山西,生于1928年)、赵兰英(山西,生于1923年)、刘改莲(山西,生于1923年)、张先兔(山西,生于1926年)、刘凤孩(山西,生于1924年)、毛银梅(湖北,韩国籍,生于1923年)、李凤云(黑龙江,韩国籍,生于1921年)、曹黑毛(山西,生于1922年)、陈莲村(海南,生于1926年)、陈亚扁(海南黎族,生于1927年)、林爱兰(海南,生于1925年)、黄有良(海南黎族,生于1927年)、韦绍兰(广西瑶族,生于1921年)、符美菊(海南,生于1925年)、李美金(海南,生于1926年)、王志凤(海南,生于1925年)。
展览还以大量的实物、地图、文书档案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设立慰安妇制度的滔天罪恶。有三张上海地图标有慰安所地址。一张是去年从当年“日伪上海特别市政府”档案中发现的地图,标示着在浦东浦上路(今东沟路附近)有一处慰安所。另两幅首次在沪公布的地图,一幅是日本陆地测量部在昭和十二年八月(1937年8月)制作的上海市街图,图上标有“大一沙龙”慰安所的“大一”字样;另一幅是日本宇野商店制作的上海虹口地图,标有日本海军在横浜桥畔的美楣里设立的一批慰安所,整个日占期间,曾先后有15家慰安所在此出现。
此外,苏智良团队公布了一些从全国各地征集到的当年慰安所使用的物品。包括慰安所中用来消毒的高锰酸钾、战时日军使用的安全套、慰安妇用的爽身粉,以及慰安所用于储藏清酒的大缸等。
另外,上海市民也积极参与此次展览,上海市民李美珍女士捐献了珍贵的战时侵华日军使用的日本制造的发电机木箱和峨嵋路400号原日军“海军下士官兵集会所”的窗户把手。
慰安妇纪录片《三十二》
现场编导郭柯介绍并放映了慰安妇纪录片《三十二》。该片由他于2012年执导,片名所指的是曾被日军强征沦为性奴的20万中国妇女幸存者,仅剩三十二人。当日,众多市民、学生前来参观展览,均表示展览内容十分震撼,很有教育意义,并对“慰安妇”受害者的悲惨遭遇感到痛心。
开幕仪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介绍,“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略亚洲战争中推行的军事性奴隶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本国妇女之外,日本军国主义以欺骗、掳掠、强迫等手段,为远离本土、数量庞大的日本军队配备了从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亚洲各地强征的大量年轻女子充当性奴隶,建立了完备的军队“慰安妇”制度。相当数量的女性在被日军残暴的性虐待过程中死去;战争结束时,部分日军曾奉命对“慰安妇”进行肉体罪证消灭;辗转存活下来被调查所证实的女性,或不能生育,或精神失常,或肢体伤残,无一不在极度痛苦中挣扎生存。
链接地址: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5-07/01/content_997773.htm
标题:166个日军慰安所分布图首次披露 “实际数字更多”
记者:吴洁瑾


黄 浦 江黄 浦 江苏州河(全名单)处慰安所 1 6 6 张泽红 制图红色圆点表示沪上部分慰安所位置
上海现已发现166个慰安所,有近40处遗址建筑仍保存着。
昨天9时,“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历史记忆”展览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幕。展览中首次披露了166个上海日军慰安所的分布图、战时日本印制的标记有“慰安所”的3张上海老地图,以及中国19名仍在世的慰安妇名单和照片等珍贵资料。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介绍,日军慰安所多集中于虹口区,尤其是今四川北路公园一带,但实际数字并不止这些。
最完整日军慰安所分布图
展览首次发布了166个日军慰安所分布图、新发现的战时日本印制的标记有“慰安所”的上海老地图3张,以及新发现的峨嵋路400号原日军海军慰安所。同时还展示了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档案,以及中国大陆20位“慰安妇”幸存者肖像。
2005年,苏智良撰写的《上海日军慰安所实录》已曾认定149处“慰安所”原址。而十年来经过艰辛调查、考证,又新增了17处慰安所。因此昨天展览中首次披露的166处日军慰安所地址,是迄今公布的最完整的在沪日军慰安所详情图。
1931年11月,日本海军将日本侨民在上海虹口经营的4家风俗场所指定为特别“慰安所”,其中,“大一沙龙”(上海东宝兴路125弄)是世界上第一个日军慰安所,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慰安所。
苏智良团队最新研究指出,在上海,日军慰安所多集中于虹口区,尤其是今四川北路公园一带,“但实际数字还在继续增加”。
展出当年慰安所使用物品
展览也首次集中披露了中国19名仍在世的当年慰安妇的情况和近照。
据悉,目前全国在世的遭日军强征慰安妇共20人,其中1人不愿具名。另19人分别是:郝月莲(山西,生于1928年)、郝菊香(山西,生于1922年)、李爱莲(山西,生于1928年)、任兰娥(山西,生于1928年)、赵兰英(山西,生于1923年)、刘改莲(山西,生于1923年)、张先兔(山西,生于1926年)、刘凤孩(山西,生于1924年)、毛银梅(湖北,韩国籍,生于1923年)、李凤云(黑龙江,韩国籍,生于1921年)、曹黑毛(山西,生于1922年)、陈莲村(海南,生于1926年)、陈亚扁(海南黎族,生于1927年)、林爱兰(海南,生于1925年)、黄有良(海南黎族,生于1927年)、韦绍兰(广西瑶族,生于1921年)、符美菊(海南,生于1925年)、李美金(海南,生于1926年)、王志凤(海南,生于1925年)。
展览还以大量的实物、地图、文书档案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设立慰安妇制度的滔天罪恶。有三张上海地图标有慰安所地址。一张是去年从当年“日伪上海特别市政府”档案中发现的地图,标示着在浦东浦上路(今东沟路附近)有一处慰安所。另两幅首次在沪公布的地图,一幅是日本陆地测量部在昭和十二年八月(1937年8月)制作的上海市街图,图上标有“大一沙龙”慰安所的“大一”字样;另一幅是日本宇野商店制作的上海虹口地图,标有日本海军在横浜桥畔的美楣里设立的一批慰安所,整个日占期间,曾先后有15家慰安所在此出现。
此外,苏智良团队公布了一些从全国各地征集到的当年慰安所使用的物品。包括慰安所中用来消毒的高锰酸钾、战时日军使用的安全套、慰安妇用的爽身粉,以及慰安所用于储藏清酒的大缸等。
另外,上海市民也积极参与此次展览,上海市民李美珍女士捐献了珍贵的战时侵华日军使用的日本制造的发电机木箱和峨嵋路400号原日军“海军下士官兵集会所”的窗户把手。
慰安妇纪录片《三十二》
现场编导郭柯介绍并放映了慰安妇纪录片《三十二》。该片由他于2012年执导,片名所指的是曾被日军强征沦为性奴的20万中国妇女幸存者,仅剩三十二人。当日,众多市民、学生前来参观展览,均表示展览内容十分震撼,很有教育意义,并对“慰安妇”受害者的悲惨遭遇感到痛心。
开幕仪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介绍,“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略亚洲战争中推行的军事性奴隶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本国妇女之外,日本军国主义以欺骗、掳掠、强迫等手段,为远离本土、数量庞大的日本军队配备了从中国、朝鲜半岛、东南亚等亚洲各地强征的大量年轻女子充当性奴隶,建立了完备的军队“慰安妇”制度。相当数量的女性在被日军残暴的性虐待过程中死去;战争结束时,部分日军曾奉命对“慰安妇”进行肉体罪证消灭;辗转存活下来被调查所证实的女性,或不能生育,或精神失常,或肢体伤残,无一不在极度痛苦中挣扎生存。
链接地址: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5-07/01/content_997773.htm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