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开出沪语特色暑托班——演“黑猫警长”学“上海闲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8-22浏览次数:1940


来源:解放日报 2015年8月22日 04版 国际·科教卫体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开出沪语特色暑托班——演“黑猫警长”学“上海闲话”
记者:徐瑞哲
转载:上海教育新闻网


        因身着绿色T恤,“爱心暑托班”的志愿者们,昨天获得了团市委的嘉奖。今年暑假,上海开出245个爱心暑托班,为近2万名小学生提供了公益教辅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一批来自沪上师范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在街道举办的爱心暑托班开出沪语特色实验班,他们的目标是要让生活在上海的孩子们学会说“上海闲话”。

        办学灵感来自“洋泾浜”

        说起办沪语班,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程天华笑着说:“灵感来源于宿舍里的‘洋泾浜’。”她说,宿舍里6名女生都是上海人,说的虽是上海话,却有许多非标准化的方言味。一次,室友和家人用沪语通电话,室友说:“吾想吃鸭脖子了。”话音未落,其他室友都笑出了声。等通话结束,程天华告诉室友,鸭脖子在沪语中叫“鸭头颈”。

        这几位姑娘都是学中文的师范生,对语言学的敏感让她们深切体会到,当前沪语尤其需要传承和普及。暑假前,程天华就与室友以及部分男生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加入爱心暑托班,教起小学生说上海话。

        每一课时备课6小时

        她们研究发现,许多上海本地小孩的父母,说起上海话也时常受到普通话的读音影响,甚至词不达意。孩子们学上海话的主要途径,正是以在家中模仿家长为主。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沪语的课堂教法。

        团队负责人黄譞萦很快与北站、桃浦街道的爱心暑托班联系上了。这两个暑托班都对他们的教学方案表示赞同,当即在各自的班里排出了为期3周的沪语课。团队尝试用视频教学、沪语童谣、情景剧表演、理论教学、游戏教学等5种方法教授沪语。经过观察,沪语视频教学和注音理论教学效果甚微,而将童谣融入弄堂游戏,更有成效。譬如把“石头剪刀布”演绎成“啋咚里啋”,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最有效果的还属动画情景剧表演。先让孩子们看一段普通话《黑猫警长》视频,再用沪语将其重演。其中,出演鼩鼱宝宝一角的二年级小朋友张嘉雯一句“妈妈,唔老吓额”的沪语台词,赢得满堂喝彩。

        暑托班的每1课时,团队成员都花了至少6小时来备课。如今,因为沪语班,不少孩子都开始与父母用简单沪语进行日常会话。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8/22/content_124283.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