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春上海 2021年4月24日
标题:陈望道之子走进徐汇校园答“大、中、小学生”问
记者:范彦萍
二十世纪初叶,经历了留学日本、浙师风潮和上海渔阳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洗礼的陈望道先生首译《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方向,走向了新中国的诞生。
伴随着《党的女儿》校园版原创歌舞剧的唱响,上师大学区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交流会暨中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系列活动于4月23日在中国中学举行,陈望道之子走进徐汇校园答“大、中、小学生”问。
“建党的需要,救国的需要,这就是当时所以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就在此时,年仅29岁的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村住宅旁那间破旧的柴房里,把《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了中国的方块文字。”二十一世纪的今年,正值陈望道先生的130年诞辰,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陈振新教授也现身现场,为大家讲述了《共产党宣言》诞生背后的更多故事。
陈教授介绍,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岁月里。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译书,望道先生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因为译书经常要熬夜,没几天望道先生就瘦了不少。有一次,他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送给他补补身体。过了一会,陈母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望道先生说:“够甜,够甜了!”等到陈母再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望道先生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
这些《共产党宣言》背后更多的动人细节,也让在场的许多青年学子受到了很深的触动。来自上师大学区的大中小学生也走到台前,向陈振新教授提问,共同探讨信仰的力量。
“爱读书,勤实践;热爱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这是陈教授在回答学生代表的问题时提到的几个关键词,在陈教授看来,这些是父亲陈望道身上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品质。他认为,传承这些品质对当今时代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100年前,陈望道先生也只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他少年时忧国忧民,长大以后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了一辈子。”在百年后的今日,陈望道先生的人格魅力仍鼓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李亚男也来到了现场,与陈教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在两代人的“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陈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百多年前的国家贫困落后,拥有“爱国心”的90后与00后以救国救民为理想;今天的国家国泰民安,90后与00后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他期望,生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永远跟党走”迎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徐汇教育局也正式发布并启动了徐汇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七个一”系列活动,包含一节红色党课、一次红色走访、一场红色报告、一次红色感悟、一首红色歌、一份红色作品、一场红色展演,希望进一步引导师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4/24/1619239322115472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