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师大创新教师教育 打造“乐教善教”的未来教师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6-11-18浏览次数:233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6年11月18日
标题:上海师大创新教师教育 打造“乐教善教”的未来教师
记者:刘晓晶

        聚焦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上海师范大学在62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发扬和创新教师教育的传统与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在上海中小学中,近70%的教师和近70%的校长是上师大毕业生,并在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叶佩玉、张志敏和卞松泉,全国优秀校长吴小仲和高润华,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童莹莹和张育青等。
 
        上师大为上海基础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上海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和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基础教育师资的新要求,从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在积极探索以“三高”(高起点选拔、高标准培养、高比例海外访学)为特征的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建立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初步实现从过去“能教会教”的知识技能型教师培养向“乐教善教”的学习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转变,形成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

        完善招生模式,提高生源质量

        学校在提高生源质量上,一方面,借助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教师核心素质、能力与技能的科学分析,学校建构了面试标准,以便真正选拔出愿意当教师、适合当教师,志愿以教书育人为人生事业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面试考官的选拔与培训程序、面试考场硬件设施建设和面试实施程序的标准化研究,学校着力加强招生考试的科学性、公正性。

        学校卓越教师培养的招生考核内容包括四方面:文化学科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考核;心理健康评估;核心心理能力评估和师范生从教能力与基本技能考核。为把牢面试关,学校邀请中小学校长、高校学科教学专家、普通话测试员担任面试考官,通过个别面谈,考察考生仪表仪态、自由表达、朗读、书写、自主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2015年,学校进一步改革完善了卓越教师选拔环节,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二次分类选拔机制。在学生进校一年后,综合高考和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表现,进行二次选拔,通过选拔的学生进入“世承学子”计划重点培养,以便保证遴选出“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进入改革实验班“世承班”学习。

        改革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能力

        学校依据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院资源优势,邀请中小学名师、区县教研员共同参与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分别为“世承班”学生量身定制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重组、构建教育心理基础类、教育研究拓展类、教育实践技能类、学科教育课程类等课程模块,细化培养的针对性与实践性。

        在通识课程平台中,基于师范生基础知识和素养结构,开设“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替代原来的计算机公共课程。在理科“世承班”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文科“世承班”中开设“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学科专业课程中,选择55门各专业基础课程与基础教育相关课程进行改革,更新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基础教育知识和相关学科教学的融合,并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建设师范生系列技能课程,开设教师嗓音训练、教师写作、教师书法、教师形体训练、教师英语语音训练、教师语言表达、教师礼仪、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技术等8门技能课程,以强化学生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未来教师地师范技能。

        为加强对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学校在“世承学子”培养方案中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学年论文学分。以项目资助的方式,鼓励学生申报专业知识研究、教育调查、中小学学生认知调研等类型的社会实践项目,并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撰写学年论文,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优化师资队伍,实现多元共享

        借助上海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和丰富的校友资源,学校建立了包括本校学科教师、教师教育教师、教研员、中小学特级校长、中小学特级教师等在内的师资队伍共同体,形成大学与中小学教师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同时,建立了双导师培养机制,为每个师范班配备校内班导师和基础教育一线实践导师;邀请市级教育功臣、名校长、名师担任兼职特聘教授,为师范生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助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此外,学校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结对共建等途径,强化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和育德能力。自2012年以来,学校已经与20家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结对共建,建立长期稳定的师范生德育实践基地,共同推进师范生师德教育。结对共建以来,开展了优秀班主任寻访、班主任德育系列讲座、选拨师范生参与支持“工作室”应用性实践研究等活动。

        学校还组织免费师范生参与“百名优秀班主任”、“百名校长”、“百名上海特级教师”校友访谈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参与寻访活动,切实感受名师爱生、爱教育的博大情怀,以全面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育德能力。
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学校借鉴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修订结构化实习手册;还根据专业、学段的特点,将见实习任务分解,对学生、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完成的内容、职责均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对教育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学校也予以重新梳理、制订。为更好地实施驻校见习,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学校与驻校见习基地学校联合开发驻校见习手册,并按照见习工作规律,将两个学年四周的驻校见习工作分解,分阶段、递进式完成,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将教育见实习贯穿本科4年培养全程,通过在中小学中建立高端实习基地和各种实践实习基地,实现学生培养与实践的针对性指导;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目前,学校已经在国内建有125个校级教育实习基地,其中包括56所中学,35所小学和34所幼儿园,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实习平台。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还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与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培养等方式,每年选送数百名优秀师范生到海外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国际交往能力的卓越教师。

        推动教学改革,提升综合能力

        学校率先在教师教育教师中实践和推广“用心用情上好一门既专业又生动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和融通。

        首先是学术逻辑与需求逻辑相结合。既关注学科的学术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展开的内在规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教师多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角度考虑,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次是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相融合。通过授课,将学生世界与知识发现者、知识发现的过程联系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志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逐步走向乐观和自信。

        第三是专业教学与学科育人相融通。通过跨学科教育(IDE)和学科前沿的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整合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动机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

        学校积极创新UGS(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联动”)协同培养模式,与各区开展战略合作,在上海部分区县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贯穿培养全程的驻校见、实习。

        近年来,学校在与上海各区进行战略合作的同时,还积极创建教师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项目,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办学共同体,为卓越教师培养探索新的专业化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丰富的经验。如学校和长宁区、金山区的高端教师研修项目、上海市“双名工程”博士参与项目、上海市新任中小学校长培训、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种子教师、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上海市市属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师培训等,都获得了政府主管部门和合作方及社会的高度赞誉。因在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作中的突出贡献,2016年学校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荣誉称号。

        为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服务于卓越教师培养,学校还成立了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承担统筹校内外的教师教育资源,开展教师教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主导教师教育区域服务与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等工作;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本硕一体培养机制和退出机制,以班级为单位成建制培养本硕一体、面向上海高中学校的优质师资;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建立本科和硕士整体设计、贯通培养、分段考核的培养机制,设计了本硕一体课程培养方案,对选拔的学生进行分阶段考核,建立分阶段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本科和教育硕士双学历、学位证书。

        多方开拓渠道,培养全球视野

        上海连续两次在PISA测试中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绩,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PISA测试的结果,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师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无疑为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致力于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全球视野来进一步提升未来教师的综合素养,以满足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对优秀基础教育师资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海外(境外)见习、实习和研习。从2012年至今,学校已组织了十多批次近400名师范生,分赴美国、新西兰、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和考察;并建设了一批海外实习基地。美国塞基诺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都根据学校要求,安排师范生走上当地中小学讲台进行公开课的实习教学,使学生获益匪浅。在“十三五”期间,学校还将努力争取使近一半的师范生能够有出国参加实习、见习、研习的机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国际素养。

        另外,学校还努力拓展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上海教师教育的影响力。自2014年9月起,已有两批140名英国数学教师来上海考察学习,作为“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承办方,学校将教师教育的经验与英国教师进行了深入分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2月,学校科研团队与世界银行高级教育专家共同开展的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提炼出辐射全球的教师教育政策及发展的上海经验。2016年5月,由世界银行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支持、学校承办的“公平与卓越: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发布了150多页的全英文报告《上海是如何做的?——上海基础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基准测评》,很好地向世界宣传了上海的基础教育,引来世界银行和30多个国家共计130多名教育官员来上海“取经”。2016年8月8日,美国教育部部长约翰·金(John B. King, Jr.)及其高级顾问毛琳·麦克拉夫琳(Maureen A. McLaughlin)等组成的教育代表团访问学校,了解学校开展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情况,以期推动美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到目前为止,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了合作开展教师教育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的国际合作与研究,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如今学校正在积极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国际教师教育中心。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6/11/18/2070259.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