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2016年11月24日 07版
标题:近4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上师大——让学生与“非遗”面对面
记者:张熠
转载:新华网等
昨天,令人目不暇接的太极功夫扇和舞龙舞狮表演为2016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海派面塑、古琴斫制、墨锭描金、莘庄钩针编法、绒绣、棕编艺术……近4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上海师范大学,将“非遗”面对面地带给学生。
赵艳林是“海派面塑”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父亲赵阔明十九岁起开始捏面人,由于技艺精湛而被赞誉为“面人赵”。年轻时期的赵艳林花了很多时间“烧面粉、煮面粉、蒸面粉”。几十年来,她孜孜不倦地探索、练习面塑技艺,戏剧人物、古装仕女、卡通形象通通“手到擒来”。叶邦叔是棕榈叶编织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摊位上,棕编的青蛙、蚂蚱、螳螂、蜈蚣无不活灵活现,很快就围满了感兴趣的学生。不过,传承人的普遍感慨是对“非遗”感兴趣的人多,但正儿八经“拜师学艺”的很少,因为很难养家糊口,这也是“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本次系列活动将推出海派剪纸、古琴艺术、传统戏剧、海派面塑等10大“非遗”主题,以展示、讲座、演出等形式,陆续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5家高校进行展示。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11/24/content_230167.htm
标题:近4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上师大——让学生与“非遗”面对面
记者:张熠
转载:新华网等
昨天,令人目不暇接的太极功夫扇和舞龙舞狮表演为2016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海派面塑、古琴斫制、墨锭描金、莘庄钩针编法、绒绣、棕编艺术……近4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上海师范大学,将“非遗”面对面地带给学生。
赵艳林是“海派面塑”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父亲赵阔明十九岁起开始捏面人,由于技艺精湛而被赞誉为“面人赵”。年轻时期的赵艳林花了很多时间“烧面粉、煮面粉、蒸面粉”。几十年来,她孜孜不倦地探索、练习面塑技艺,戏剧人物、古装仕女、卡通形象通通“手到擒来”。叶邦叔是棕榈叶编织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摊位上,棕编的青蛙、蚂蚱、螳螂、蜈蚣无不活灵活现,很快就围满了感兴趣的学生。不过,传承人的普遍感慨是对“非遗”感兴趣的人多,但正儿八经“拜师学艺”的很少,因为很难养家糊口,这也是“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本次系列活动将推出海派剪纸、古琴艺术、传统戏剧、海派面塑等10大“非遗”主题,以展示、讲座、演出等形式,陆续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5家高校进行展示。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11/24/content_230167.htm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