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主办金融强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5-06浏览次数:312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号召,4月28日上午,由我校商学院与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交通银行《新金融》和交通银行研修中心联合主办的“金融强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在上海陆家嘴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召开。

 

来自上海市委金融办、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海通证券、申万宏源证券等10多位政界、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深入探讨金融强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交通银行《新金融》期刊主编唐建伟担任本次研讨会上半场的主持人。唐建伟表示,金融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金融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机遇。

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在致辞中表示,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作为上海最大的跨金融领域社团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他强调,金融强国和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也是联合会重点关注的领域。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在致辞中指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理念,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与著名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构建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他期待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推动金融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教授发表题为《抵押品与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无论是金融强国还是新质生产力,其核心是金融本身要发展好。他强调金融的本质是抵押,抵押品是金融交易成功的关键,是金融体系中最基础的元素,所有金融活动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他通过对比信用和抵押的关系,说明了抵押品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影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聚焦《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表主题演讲,主要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科技金融的作用以及资本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曾刚认为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主导,包括产业安全性、产业前沿、新兴服务业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科技金融应关注产业科技和金融的良性循环,产业化是关注的重点。他指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探讨构建更新的要素市场,促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教授分享了《把握共性与特性的辩证统一,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强国建设之路》的主题演讲,回顾了世界金融发展简史,认为地理大发现以来共有两个半金融强国,从历史先后来说这半个是荷兰,另外两个是英国和美国;当然历史上的法国、德国和日本均接近成为世界金融强国,并且目前也是世界主要的金融大国。从金融强国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是金融强国形成最大的推动力,强大的货币、强大的金融体系和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最显著的表现。他认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强国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必须构建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必须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培育高水平金融人才队伍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刘莉亚教授带来了《零碳资本监管框架问题》的主题演讲,主要针对零碳金融资本监管框架的构想、气候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她建议将零碳因素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并将气候风险信息披露与资本信息披露相结合,形成环境与资本相融合的信息披露标准。未来,鼓励商业银行将零碳风险等级与资本信息披露相挂钩,形成标准化的信息披露体系。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张金清教授分享了《关于金融强国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的主题演讲。第一,金融强国不仅是一个金融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更是一个名词;也应是一个动词,其核心在于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升国家实力的强大,而国家实力的强大又会进一步促进金融繁荣,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所以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金融的繁荣也会更有助于推动国家发展。第二,金融强国建设需要同时兼顾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提升,其实软实力的提升可能更难。软实力包括法律体系与信用体系建设,以及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水平;硬实力主要是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第三,在金融强国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每个人通过市场找到自己最能发挥才能的地方。如果每个人皆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就是对金融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持,甚至会缩短实现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时间。第四,在金融强国建设中,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应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应与市场的作用与力量相容,应有利于发挥绝大多数人的主观能动性。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会计学教授、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带来了《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动力探究》的分享。他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金融和数据资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应将数据收益权归属消费者,以激励新质消费力,与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实现个人数据价值回馈与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朱孟楠发表了关于《金融强国与强大的货币》的演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金融强国与强大货币之要义、强大的人民币的典型事实及今后的改革方向。他强调了金融强国和强大货币的基础在于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和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时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明确目标和未来方向,特别是数字人民币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潜在作用。他提出了数字人民币可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质生产力。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功润以《把握“金融强国”时代命题的四个维度》为主题,主要阐述了金融强国的概念、实现路径以及当前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策略。关于金融资源的导向,他强调将金融资源导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新质生产力领域,以增强经济韧性。同时,他也指出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监管和政策设计来应对上述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与教育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束金龙发表了《金融人才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的主题演讲,强调了金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多维度要求,以及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他提出了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科技金融、可持续金融和数字金融发展的具体策略研究和探索,并对金融管理类专业认证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上海通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刘春雷博士聚焦新质生产力发表了题为《新质OR新式,认知与配置》的主旨演讲,从新质特征、配置效率、有效制度供给三个维度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并强调了币值稳定最能体现金融的人民性。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林丽梅发表了题为《从资本市场看新质生产力》的主旨演讲。她指出,2024年两会报告将新质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标志着政策重心的转移,强调建立现代产业结构体系。此外,她还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在政治和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以及政策导向对资金流向的长期影响。同时,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了政府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指导作用。   

专题研讨会上,交通银行总行研修中心主任、党校副校长蔡普华,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裁助理李志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科技金融部副部长刘晓光等在交流互动环节也发表了各自见解。

我校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主持了下半场研讨会,并进行了大会总结。他认为本次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思想碰撞,为金融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洞见,这不仅为商学院提供了与金融行业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还有助于促进学术与实务的深度融合,更新教育方法和学科视角,培养符合现代金融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他表示期待未来各方能够持续和深入地开展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为我国金融强国的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努力。


(供稿、摄影:商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