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凤凰之子”沈从文步入现代文坛100周年,也是《边城》发表90周年。诚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一文中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始终期盼有心的读者能够走进他的世界,贴近他的世界,通过他的观照与书写,理解具体、鲜活的每一个人与其身在的更加广大、普遍的时代的深刻关联。适逢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中共凤凰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国际比较文学》《小说研究》等学术刊物提供学术支持的“《边城》与共同体:历史、制度与文化视野下的多彩湘西”学术研讨会于4月20日在沈从文先生故里凤凰古城举办。来自国内外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和硕博学生出席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凤凰县旅游局局长杨晓莉主持,凤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伟、我校人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王宏超、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黄涛分别致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仁政、日本神户大学讲师早川太基博士分别以《〈边城〉论衡》《陈辞多慷慨,文章具锋棱——沈从文诗词作品分析》为题,进行主题演讲。周仁政教授以《边城》为研究对象,从“情感与人”“时间与文明”“文化与人性”三个维度分析小说的几个重要特征。早川太基博士关注到沈从文的旧体诗创作,结合《游赣州通天岩》《白玉兰花引》《资生篇·回南昌途中》等文本,分析了沈诗的体裁和格律的艺术问题,剖析了诗歌中的深层内涵与艺术魅力,强调它们所具有的“诗言志”的文学价值。
会议的主体部分共有五个环节,围绕沈从文与《边城》、现代世界、湘西、写作实践的问题开展“圆桌论坛”和“主题论坛”。
首场会议由凤凰县委编办主任葛健主持,共有六位发言者围绕“发现沈从文”的问题展开讨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围绕沈从文与施蛰存的关系和思想共性进行讨论,试图揭橥两人在感知历史时所采用的相似的“摩挲”方式。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研究生闫凯、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邢洋同时关注到“乡下人”的建构性问题,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古大勇、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吴正锋的发言围绕沈从文的接受问题和影响问题进行,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定安则注重挖掘湘西世界的神秘性印象的渊源问题。这些论文既有对话学术热点,也有试图发现沈从文研究的新面向。
第二场“圆桌论坛”以《边城》为讨论中心,主要围绕沈从文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识的问题进行讨论。作为本场会议的主持人、本次研讨会的负责人之一的陈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分享了自己阅读沈从文的细腻感受,并对诸多运用新视野的论文、跨学科研究的论者给予了极高评价。其中,黄涛从《边城》的“副文本”出发,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朱学平则引入“自由史诗”的概念,重新讨论了故事的人物、读者和沈从文的写作面向等重要议题。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罗子皓、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助理研究员温旭、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贾东方也引入了哲学视野、“生命”、现代寓言的概念,试图分析《边城》中尚未被发掘的意涵。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文君、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王峰琳关注到了《边城》的版本流变以及创作语境,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陈鸣镝也重新梳理了《边城》在大陆文学史中的接受问题。金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静、古大勇教授分别对本场会议中的论文进行点评。评议人在点评发言内容的同时,也对跨学科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但也对将《边城》过分历史化的问题持有审慎态度。评议人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学术心得,在对话、点评上述发言的同时,也进一步打开了《边城》的丰富意涵和研究边界。
“沈从文与现代世界”会议由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岳清主持,以圆桌论坛的方式探讨沈从文与现代世界的关联性,以及沈从文如何以文学写作的方式对话历史、思考历史、呈现历史。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魏姗发现了《阿丽思中国游记》中的殖民主义问题,并紧贴文本展开历史性的解读工作。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涵之侧重于《长河》中的叙事视角与沈从文思想历程的关系问题,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唐东堰也关注到沈从文思维中的“超言说”层面。张静注重探讨沈从文与雪莱的关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帅则提供了考据出的抗战时期的沈从文的三篇佚文,上海市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蒋狄青聚焦上海场域来分析区域和中国公学对于沈从文的深远影响。
第四场会议以主题论坛的方式进行,发言题目主要围绕沈从文与他念兹在兹的湘西展开。金理教授担任主持人,刘涵之、唐东堰、张森三位教授负责评议工作。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所长何小平围绕沈从文的“空间诗学”问题进行分析,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裴春芳也通过对“山垌”的发现而揭示这一意象的特殊意义。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邓小燕、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向宇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李冬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研究生苏恩祺试图进一步打开湘西叙事中的历史视景,同时分析沈从文呈现湘西历史、表达历史感受的特殊面向。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刘振宇也引入跨学科的法学视野,以期对《萧萧》和“乡下人”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担任评议人的三位教授刘涵之、唐东堰、张森,肯定了在沈从文研究中运用的新视野,这有利于进一步延展沈从文研究的边界,激活沈从文作品中蕴含的阐释能量。呈现湘西地方的社会图景也是沈从文写作的重要面向,发言人的论文也从“联省自治”、全面抗战、“重写湘西”等多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这些尚未被充分开掘的沈从文研究领域。至此,本场会议也从沈从文的发现、《边城》的讨论,延展到了更为恢弘的历史畛域。
“沈从文的写作实践”会议由兰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寇甲主持,以圆桌论坛的方式讨论沈从文的写作实践问题。湖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向吉发谈论的沈从文的选本实践,便是近年来兴起的热点话题;山东济宁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赵双花、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王小平探讨沈从文1940年代的创作转向与思想困境,也是在1940年代研究、沈从文研究中极具症候性的议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森、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讲师郑丽霞关注到沈从文复杂的思想结构和京派时期的书信文体,这也是学界迄今为止尚未充分关注的问题。
会议闭幕式由我校中文系系主任王宏超教授主持。王宏超教授追溯了我校中文、历史专业与沈从文先生的渊源与联系。沈从文先生的前半生是重要的新文学作家,后半生则是杰出的物质文化史研究者。我校博物馆馆藏有多件贵重的古代文物,实属高校博物馆中的翘楚。这一切缘于沈从文先生与我校历史系前辈程应镠先生的情谊。是受程先生所托,在1956年至1957年之间,沈从文先生陆续为师大前身“上海师院”收购大量文物,总计有上千件之多,使得历史教学能与实物相结合,至今惠泽后学。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副所长李端生教授提出创办“沈从文文学奖”的基本构想,以“沈从文身份、贡献与沈从文文学奖冠名的匹配性”展开说明,主要涉及这一奖项的内涵指向、类型定位、多重意义、实施建议、分析认识等问题。对“沈从文文学奖”的建言也得到了当地市政府和与会学者的支持。
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周青山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致辞,凤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赵倩对到来的与会学者、承办会议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表示由衷感谢,宣布“《边城》与共同体:历史、制度与文化视野下的多彩湘西”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