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上海市科委评审,我校申报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立项,成为首批建设的4个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
今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相继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央明确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这一区域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根据国家和上海的规划与布局,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对接国家战略,由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牵头,统筹地理、环境、生态、生物、化学、计算机等多学科力量,积极筹建和申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观测站的建设得到了程国栋、王建宇、张人和、姚檀栋、陈发虎、傅伯杰、朱永官和于贵瑞等八位院士和全球知名生态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邬建国教授及国内外专家的大力支持,院士和专家分别到野外观测研究站所在地进行考察指导,期间学校多次组织召开野外观测站建设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工作。青浦区委区政府也给予了积极支持,12月4日倪向军副区长和顾骏副区长到野外观测研究站进行调研指导,区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也大力支持,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研究与数据共享合作协议等。上海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批准在野外观测站挂牌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学校主动向上海市科委领导与专家汇报野外观测站的筹建论证情况,参加申报答辩评审,最终获得市科委批准立项建设。
该野外观测站的主站基地建在青浦区金泽镇青西郊野公园内,负责人为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峻教授。野外站将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高度集聚区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演变和综合治理,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境格局-过程及其变化的长期观测研究,深入理解湿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为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环境变化提供时序数据,为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面向国内外的湿地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体系,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基地、示范区生态数据集成中心、环境生态人才培养基地、长三角生态文明研学旅行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监测与模拟、湿地环境污染与风险评价、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机制及恢复途径、湿地景观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等。
建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目的是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提供生态科技支撑平台,促进湿地生态系统更好地面向复杂人地关系开展国际前沿研究,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安全联防联控能力,提升上海师范大学环境地理生态学科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供稿、摄影:科技处、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