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化进程波澜壮阔,城市成为现代产业经济和科技创新进步的核心主体空间。6月22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于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城市创新、产业迭代升级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旨,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20余所科研院所的130余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城市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关键命题。会议得到了《中国工业经济》《财经研究》《城市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全球城市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金融管理研究》,China & World Economy,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Economics等国内外优秀期刊,以及《经济日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等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授和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教授在开幕式分别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张春丽副教授主持。
袁雯教授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办学特色,并充分肯定了本校商学院在应用经济研究、国际教研合作、学科骨干培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袁雯教授对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感谢,并期待本次会议能进一步加强各界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周振华教授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本次会议议题有着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广阔的理论探索空间。周振华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期待能够共同孕育出富有洞见的观点与理论,为推动中国城市的繁荣与产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上半场主旨报告中,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教授三位专家作了精彩演讲。上半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主持。
蒋传海教授作了题为“世界变局与我国产业链重构”的主旨报告。蒋传海教授从全球价值链重构视角分析了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的策略。蒋传海教授指出,当今世界趋势呈现多元变化,一方面给我国带来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我国在产业规模巩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质量提升、产业主体活力等方面取得里程碑式进步,不过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分工受制、产业治理权低等难题。针对这些挑战,蒋传海教授提出了六项策略: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在关键卡脖子领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减轻关键领域对外依赖;三是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新模式;四是强化企业提升产业安全与韧性的主体地位,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和专业化小巨人;五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固并提升我国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力与国际影响力;六是推进产业政策向产业链政策转型。
张军教授以“全球分工与中国的需求再平衡:评克鲁格曼最近的言论”为题作了主旨报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近期发表于The New York Times上的文章“Preparing for the Second China Shock”中表示了对于向中国生产外包对美国经济与社会冲击的担心。克鲁格曼认为,向中国的生产外包不仅会降低美国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也会对依托相关产业的地区带来较大政治影响。一些其他国外学者表示了类似的顾虑,认为向中国的生产外包将培育中国竞争企业、促进中国收入增长并发展中国消费市场。张军教授指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再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并针对该议题提出了深刻见解。张军教授表示,首先,海外布局对于擅长制造业的东亚经济非常重要,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向海外的直接投资;其次,要通过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式创造国内市场环境、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最后,要将更多收入分配到家庭层面,将税收体制由企业生产主导转向家庭消费主导。在报告中,张军教授也鼓励学者对相关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呼应西方叙事提出的问题,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贡献。
周振华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城市三维空间建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旨报告。周振华教授指出,以作为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上海城市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周振华教授强调,传统城市理论在解释全球城市的空间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全球城市作为特殊形态,其连接性超越了地点空间,更多体现为网络的互联。周振华教授强调了城市三维空间构建的重要性,即地理空间、流动空间和认知空间的综合考量。周振华教授认为,上海作为全球城市代表,其发展不仅要关注实体建设,还需在认知层面构建与国际城市互构的格局。周振华教授指出,全球城市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解决城市内外部连接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城市间的互动促进经济、文化和信息的流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周振华教授的报告为全球城市理论的深化和上海城市未来的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撑,强调了城市软实力提升、数字转型与服务市场的开放对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在下半场主旨报告中,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宁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三位专家作了精彩演讲。下半场主旨报告由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主持。
殷德生教授以“Measur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为题做了主旨报告。殷德生教授报告围绕新质生产力测量展开,提供了关于新质生产力测量的详细方法和决定因素的深刻见解。殷德生教授在研究中选取了12个制造行业,通过两种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即产出导向和投入导向模型,分别分析在既定成本投入下如何实现更大的生产力以及同样的技术投入下如何实现更高的产值。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相互验证,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在集成电路、电子通讯、计算机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四大类行业中表现较为显著。不同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北京、广东、天津、江苏、浙江、重庆等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而陕西、四川、福建等地区则相对较低。在决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分析中,殷德生教授指出,数字化转型水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前沿技术研发水平是三大核心因素。殷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些结论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提出的方向高度一致,即传统产业链的升级、未来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
钟宁桦教授以“近期我国的消费、投资与出口” 为题做了主旨报告。就消费而言,钟宁桦教授认为,尽管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去年开始中国的消费总额逐步恢复,旅游业行业发展迅速,餐饮业增长幅度领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就投资而言,钟宁桦教授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变弱房地产与制造业投资存在过剩、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较低、地方债务问题凸显。钟宁桦教授强调,以往依靠债务驱动的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中央正推动向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和绿色经济的转变。就出口而言,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尽管中国对美欧日出口有所减少,但新兴市场的拓展有效抵消了这一影响,同时中国企业也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加速成为跨国公司,显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适应性和政府策略的有效性。最后,钟宁桦教授表示,过去十年中互联网改变了各种消费的业态,未来十年互联网会继续改变生产和管理,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刘江会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震荡、社群与极化”的主旨报告。刘江会教授着重介绍并分析了即将发布的《全球城市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版)》,该指数从全球网络连通性、要素流量连通性、发展成长性三个维度,测算比较了国际上主要代表性全球城市的发展情况。该指数是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三大标志性研究成果之一,为全球城市动态发展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也为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刘江会教授指出,在持续外部事件冲击下,近年来全球城市发展指数持续下滑,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及未来全球城市“再塑”其国际竞争力优势、提升其全球资源配置能级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全球城市研究需要关注全球化分工理论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与实践基础的变化。以成为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上海要依托长三角地区、国内经济腹地以及与国内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要在高端产业跨国公司所缔结的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引领功能,要更好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入度)和高水平“走出去”(出度)、更好统筹“在中国、为世界”。
下午,会议就“城市转型、产业集聚与高质量发展”“区域减排、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与双循环发展”“Factor Market,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Human Capit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 Performance”七个专题进行分会场学术讨论,来自2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80多位中青年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汇报和点评。
(供稿、摄影: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