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第十三期上海市属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项目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10浏览次数:20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第十三期上海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于4月9日在我校正式启动。

4月9日上午,开班仪式在上海师大徐汇校区教苑楼C座多功能厅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武装部部长朱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各班班导师以及来自全市29所高校的159名新任辅导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朱政在致辞中欢迎参训学员加入全新的学习共同体。她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希望参训学员通过系统培训,锚定工作的“价值定盘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能量转化器”,做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的“加速引擎”。做到自我驱动、积极参训,全面学习、深入理解,实践应用、持续进步,在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杨长亮作开班动员。他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培训工作是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构建了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并率全国之先设立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实施了高校辅导员博士生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希望新任辅导员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重大部署,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推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见效。

徐雄伟对培训方案进行了解读。他从课程体系、知识模块、教学安排、学习评价等角度详细介绍了本次培训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徐雄伟指出,项目组用最大努力满足新任辅导员兼顾工作、培训的需求,采用混合学习模式,且已形成网络点播、线上直播、线下面授、自主研习四位一体的成熟学习体系;同时在课程资源方面不断更新、迭代,力求将思政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最优质的专业资源提供给学员,希望辅导员能够认真投入、学有所获。

仪式上,班导师代表和新任辅导员代表也分别进行了发言。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第六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教育学院副教授杨伊从自己当年的大学辅导员身上看到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一直在成长,永远被记得”。她说,辅导员应是学生思想的领航者、智慧的生涯规划指导者,也是出色的研究者。“愿大家都能记得,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四月,我们在上海师范大学启航一段温暖、坚定的职业生涯,之后的每一天都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越是久远,越是坚信,人生值得。”

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新任辅导员詹宇婷用简单的三个字“因为人”解释自己的职业选择。因为自己曾在迷茫中接受辅导员的援手,她便想把这份温暖带给更多年轻人。那95后辅导员准备怎么带00后学生?詹宇婷说“先做网友,再做导师”。她期待自己既能在思政课上掷地有声,也能蹲下倾听“幼稚却重要”的烦恼;既能用“00后黑话”破冰,也能用专业能力护航。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世界,她代表所有新任辅导员郑重承诺:以初心为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创新为帆,让思政教育既“潮”又“暖”;以共情为锚,做学生“找得到、信得过、离不开”的知心人。

自2016年起,上海市教委启动市属高校新辅导员岗前培训项目,并委托上海师范大学承办。项目实施以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人事处、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的精心指导,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学生工作部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本项目已经顺利开展至第十三期,累计培训人数达1913人。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本期项目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旨在为新辅导员们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学习安排。项目重点推进教育理念创新、夯实专业基础、探索教学实践智慧,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长足动力,帮助他们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大思政”格局。


(供稿、摄影: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