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东亚与多元近代性——中国叙事文学研究”中韩论坛在我校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及韩国高丽大学、成均馆大学、延世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中韩两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我校人文学院教授孙超主持,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谭帆、韩国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金明求分别致辞。
董丽敏介绍了人文学院在中国文学东传与西传研究领域的丰厚积累,指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东亚为方法探讨中国文学与文化已成为学术热点,其中尤其聚焦于多元近代性议题,举办本次中韩论坛非常重要。她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交流,反思并打破以西方现代性为核心的既有研究范式,探索中国叙事文学研究新的对话模式、多元路径和话语体系。
谭帆教授祝贺中韩论坛召开,并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切入,强调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本土化”。他指出应在研究观念、价值标准和方法路径三个维度推进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本土化”进程,思考中国古代“小说”的外延和内涵,回到中国传统小说的“本然”面貌,平衡“西学”和小说评点史等研究的关系。
金明求会长在致辞中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认为此次论坛不仅是韩中两国文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更是跨越语言、文化与传统的深度对话。他强调韩国学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叙事文学十分关注,不仅在文本解读、叙事结构、文化内涵等层面展现出精湛的学术深度,也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重要桥梁和借鉴。
主旨发言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晓军主持与点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赵维国以《通俗小说东渐与朝鲜中后期通俗小说文体的价值评判》为题,探究朝鲜士子对于通俗小说文体的认知及其学术价值批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施晔以《论“庄子试妻”故事在19世纪欧洲的传播与接受》为题,就“庄子试妻”故事的译介迭代、主题焕新、哲学受容等方面进行探讨。刘晓军教授认为主旨发言延续了孙逊先生开创的东亚汉文小说及中西文学关系研究的宝贵传统,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分组讨论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宋莉华、成均馆大学教授柳秀旼、复旦大学教授李桂奎、高丽大学教授朱埈永、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晓军、信韩大学教授权夽映、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宋丽娟、首尔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崔荣姬分别主持与点评,各组学者围绕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闭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李东东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毛杰总结。复旦大学教授黄霖、李桂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信韩大学教授权夽映分别发表了感言。
本次论坛精彩中充满活力,共美中蕴含各美,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会,初步构建出属于东亚文化自身的对话逻辑与话语体系,促进了中韩两国学术的交流合作,使中国文化在东亚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更好体认。本次论坛必将有力推动中国文学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必将在国内外产生良好且深远的学术影响。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