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专家学者研讨数智时代的小说研究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来源:光明网 2025年9月26日

标题:专家学者研讨数智时代的小说研究


 近日,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召开。来自60余所海内外高校和文学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围绕数智时代的小说研究与新质生产力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范式革新:数智时代小说研究的突破

  在全球化与数智化浪潮的深度交织中,小说作为人类经验与想象的独特载体,其研究正面临范式重构的迫切需求。宁夏大学胡笑瑛教授在以“当下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为题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小说研究在当下语境中的核心任务,并论证了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通过深度协同实现相互滋养与共同发展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以“当下小说创作中的'穿越'问题——兼论数智时代的真实与虚构”为题指出,在当下小说创作中广泛存在的“穿越”现象背后,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在数智时代,事实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更需要被严格区分。天津师范大学吕超教授通过对科幻小说中人与“人工智神”的伦理关系的探讨喻指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对目前文学研究的路径进行了总结梳理并针对每一种研究模式提出了革新可能。

  人机博弈:AI翻译的伦理困境与译者突围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文学翻译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速度与规模上的优势使其翻译能力的不断拓展,但人工智能介入文学翻译,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疑问:如何评价人工智能文学翻译的价值?它与人类主体实现的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何在?人机协作模式是否同样可以适用于文学翻译?译者的主体性与专业性应如何定位?面对这诸多问题,袁筱一教授强调了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即建立科学、透明的评价体系,维护译者的创造性劳动,避免文化多样性的削弱,才能实现未来翻译的新质发展。天津师范大学于杰教授着眼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典籍翻译,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下译者何为的问题。她认为AI辅助的翻译并不能满足典籍文化的国际传播需求,人工译者的介入和优化译文是不可或缺的。天津师范大学齐欣教授从数智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生态转变出发,探讨了新型数智传播模式下传播主体培养、传播渠道外延、文化符号创造以及“文化共情”建立等跨文化传播的未来路径。

  经典新生: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传统重构

  尽管数智化时代浪潮汹涌而来,但文学经典的研究仍然是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然而新时代的经典文学研究必然会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对英国经典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研究中,尤其强调哈代的世界文学意识。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以英国批评家弗·雷·利维斯的经典著作《伟大的传统》为理论基点,重新阐释了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与当代意义。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黎跃进教授以“泰戈尔现象的当代延续”为题探讨了经典作家永葆活力和焕发新生的可能性。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郝岚以2024年诺奖得主韩江的创作为例,审视小语种文学在“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独特困境与突围路径。天津外国语大学周和军教授运用后殖民理论探讨古尔纳《赞美沉默》中的语言问题,揭示了文化认同的复杂性。后殖民语境下语言与种族、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活动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链接地址:https://share.gmw.cn/www/xueshu/2025-09/26/content_38310594.htm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