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25年9月26日
标题: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举办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外文局等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学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津门,围绕小说研究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度对话。本次活动是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精神落实到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
本次会议共开展四场主旨报告、四场平行论坛、一个主编论坛,并组织十场分会场交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小说研究的跨学科思考与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学翻译”“外语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新质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研究”“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的协同共生”以及其他相关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尹学芸、(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教授吴笛、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建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剑、清华大学教授曹莉、黑龙江大学教授孙淑芳、武汉大学教授罗国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筱一、河南大学教授李伟昉、复旦大学教授高永伟、《中国翻译》主编杨平、《外语教学》常务副主编、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夏登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黎跃进、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唐伟胜、南开大学教授郝岚、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吕超、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周和军、(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分别以《罕村与埙城》《论哈代小说创作中的世界文学意识》《当下小说创作中的“穿越”问题——兼论数智时代的真实与虚构》《AI赋能与外语学科建设》《重温利维斯与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内涵重构与人文使命》《外语教学与国际组织雇员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挑战、问题与伦理建设》《小说研究与比较视域》《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新质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回眸与思考》《“泰戈尔现象”的当代延续》《浅谈小说研究的几个切面: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启示》《消费主义叙事中的“人-物关系”模型建构》《韩江与小语种文学的机遇与困境》《论科幻小说中人与“人工智神”的伦理关系》《后殖民视域下<赞美沉默>中的语言问题》《AI赋能与外语学科出路新质思考》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专家一致认为,小说研究应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文化多样性,通过跨文化比较和多学科融合,挖掘小说在反映社会变迁和人类精神世界中的独特价值。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应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外语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外语教育应积极融入数智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语言需求。
主编论坛环节,《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李伟昉,《中国翻译》主编杨平,《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主编袁筱一,《外国文学》主编张剑,《小说研究》副主编张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朱建国,围绕期刊定位、栏目设置、青年作者培养、投稿常见问题等议题进行了分享交流。
平行论坛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邱小轻、深圳大学教授王春景、苏州大学教授荆兴梅、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柳晓、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于杰、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张建萍、兰州大学教授蒋翃遐等14位专家,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说研究、典籍翻译、外语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为与会者提供宏观视角和深刻见解。
分会场环节,共有200多位学界同仁与青年学子在十个分会场进行专题研讨,涵盖了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小说研究的跨学科思考与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文学翻译、外语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新质发展等话题。从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不同视角探寻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的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彰显了中外文学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与温度。
本次学术盛会云集文学、语言及翻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为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中国学者将更加自信地参与人类文明的交流对话,为世界文学、外语学科的多元发展与繁荣,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news.cn/digital/20250926/38ab5111ada34cab926c78e6ba58697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