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助力青年学者“破卷”,“望道计划”有何独到之处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27浏览次数:10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9月27日

标题:助力青年学者“破卷”,“望道计划”有何独到之处

作者:文汇报 陈瑜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凝聚青春势能 厚培学术沃土——‘望道计划’2025新书出版座谈会”。会议展示了“望道计划”最新著作成果,探讨青年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成长路径与创新责任。

“锦上添花的事情当然要做,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学者,更需要我们助一把力。”座谈会上,上海市社联主席徐炯坦言,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当今学术繁荣的同时,青年学者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要从厚厚土层当中拱出头来比以前更困难了”。因此,社联有责任为青年学者创造更多机会,支持和帮助青年学者“出版第一本书、发表第一篇文章、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为其学术起步提供坚实支撑。他特别强调,青年学者要立足新形势、聚焦新问题,做好真学问,在服务国家与上海发展大局中展现社科界的担当作为。

“望道计划”作为以上海市社联首任主席陈望道命名的学术出版项目,始终致力于支持一批有学术引领力和大众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出版,培养一批观照中国现实的中青年学者,先后支持出版《大国经济学》《人工智能与新一代科技革命》等一批高质量学术著作,部分作品荣获“年度中国好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荣誉,产生广泛学术与社会影响。

此次推出的五种新书——《向“新”赋能:超大城市新兴领域党建研究》《青年的选择:在传播与接受之间》《时空中的地缘政治学:技术变革、生产方式与大国地缘战略的演进》《明日的艺术:战争年代的文学经验与形式实践》《算法的创新之维:人工智能算法发明专利授权问题研究》,全部由80、90后青年学者撰写。这些著作或深入历史细节,或回应前沿议题,体现出年轻一代立足中国实际、回应时代关切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意识。

《时空中的地缘政治学》 叶成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著

《算法的创新之维》 姚叶(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著

《向“新”赋能》 周凯(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著

《明日的艺术》 唐小林(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著

《青年的选择》 邓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著

座谈会上,五位作者分别围绕党的建设、国际政治、思想史、文学艺术和知识产权等前沿领域,结合新书分享了研究心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开盛、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丛立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辛格、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文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洪彬分别作专业点评。

从这些青年学人的治学感悟里,我们看到的是兴趣驱动与现实召唤的“双向奔赴”。比如,“95后青椒”、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姚叶就说,选择研究人工智能算法的专利保护问题,不是为了“赶热点”,而是想真正踏实地做一项跨学科研究,为国家战略布局和上海城市转型尽一份力。

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唐小林关注的是1940年代文学作家在战争年代的自我成长和主体重造。他也这样有感而发:“青年学人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要跳出单纯的数量内卷,做出一点和自己的生命经验、历史经验、社会现实乃至国家发展有密切关联的研究,从而摆脱倦怠感或工具化倾向,我想学术研究本就需要这样的魄力、勇气和自觉,否则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对青年成长至关重要。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黄晓春指出,“望道计划”通过创新评价机制,推动青年学者基于学术好奇心和前沿探索精神开展纵深化、前沿化研究,有助于形成激励创新、注重底蕴的良性学术环境。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玉刚则结合陈望道先生的生平,勉励青年学者心怀“国之大者”,在“两个结合”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市社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表示,高校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机制,支持学科交叉,为青年学者在理工科优势明显的综合大学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创造更有利条件。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明年市社联将持续深化“望道计划”,进一步扩容提质,立足中国现实、聚焦时代问题,努力推出一批真正“站得住、叫得响、传得下去”的精品力作。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90445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