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个体发展与人民立场的学理贯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9月28日

标题: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个体发展与人民立场的学理贯通

作者:解放日报 王多



9月20日,第六届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高层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聚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凝聚智慧力量。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凤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意义重大,旨在全方位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一是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二是聚焦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三是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侯惠勤教授表示,坚持人民至上是实现“个性自由”的根本前提。他强调,应立足于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历史活动的基础,阐释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的内在统一性,解析“物的依赖关系”如何通过人对自然的全面占有、个体间的交往交易,以及为更高阶段发展创造物质与社会前提等途径,为“自由个性”的生成奠定基础。人民至上并非抽象理念,而是通过自觉的历史实践过程,在破除物化带来的虚假关系、构建真实共同体的进程中,实现人民性与个体性辩证统一的必然道路。这也为理解个体发展与人民立场的内在关联,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辛向阳教授表示,构建主流意识形态需把握三大着力点:一是高度重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凸显其“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向善”特质。二是构建意识形态生产与再生产机制。注重城市空间规划的意识形态属性问题,挖掘政治地标与空间布局的象征意义;激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评估机制,破解公共政策引发的道德问题;重视法律制定的道德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推动价值观法治化。三是建立宏大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队伍。通过设立权威奖项等方式激励人才,培养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铁军,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支撑。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姜迎春教授表示,我们要从近代亡国灭种忧患下的文化自省、十月革命后人类历史新纪元开启下的文化觉醒、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日益接近下的文化自信这一历史联系中,探讨世界大变局中文化思想的发展变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美之间的发展竞争变局、全球化潮流的转向变局、科技发展的潮流变局,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必然性。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鹏颖教授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视野下的文化具有独特方位,对马克思唯物史观进行了创新发展,突破了单线决定与被决定的认知,具有深厚的哲理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进一步擦亮了论坛品牌。这一品牌的独特品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遵循,杜绝“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二是正本清源重学术,通过千篇论文遴选、邀请优质作者与顶尖专家等方式保障学术质量,主分会场发言均具高水平;三是诚心诚意推新人,青年学者与会发言占多数,秉持务实作风为青年搭建成长平台;四是有情有义交朋友,推动论坛成为“马意学人”相互支撑的精神家园与情感共同体。   

本次论坛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加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对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89037

媒体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