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10月16日
标题:烽火精神的戈壁回响
作者:刘威成
我是“保障科研模范连”的一名退伍兵。戈壁滩的风沙曾灌满我的衣领,西北荒漠的灼热气浪灼烫过我的面颊。在四十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里,我们被称作“蘑菇云下的尖兵”,沉默地埋下坐标桩,用双脚丈量死亡之海。连队荣誉室那面墙上镌刻的十二字连魂——“不畏艰难困苦,坚决完成任务”——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生命深处的烙印。
退伍后,我背着褪色的军绿背包走进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坐在敞亮的阶梯教室,翻动光滑的书页,竟有种失重般的恍惚。直到那个深秋的午后,近代史老师讲述淞沪会战:四行仓库守军重伤员将最后一口炒面塞进战友手中,轻描淡写地说“我还能扛”。教室里一片寂静,我却听见了罗布泊的风声在耳畔呼啸——那冲向核爆沾染区时决绝的背影,与四行仓库里传递炒面的手,在历史的回音壁上轰然相撞。原来“视死如归”的脊梁从未折断,它从抗战烽火中站起,又在戈壁风沙里挺立。
毕业后,我成为了乡村学校的一名政治教师。校园里香樟成荫,教室窗明几净。有人笑问:“好不容易从戈壁出来,怎么又钻进粉笔灰里?”我总想起连队荣誉室那张泛黄的照片:烟尘未散,年轻的士兵已向着爆心方向发起冲锋。真正的战场,从不在环境险恶与否,而在心灵是否挺立。
我将戈壁的故事揉进课堂。讲核试验保障时,孩子们睁大眼睛:“老师,你们不怕辐射吗?”“怕。”我坦诚道,“但连队每个人都知道,有些事比‘怕’更重要。”教室陷入沉静。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形的火种正悄然传递。有个叫小蒋的男孩沉迷游戏,成绩滑坡。我一次次在放学后陪他订正作业,讲起连队前辈如何在库穆塔格沙漠迷路时,靠星辰和信念找到归途。“沙漠里没有路标。”我对他说,“但心里有方向的人,永远不会迷路。”他眼中的迷雾渐渐消散,成绩单上的红色终于被蓝色覆盖——那是比沙漠绿洲更动人的颜色。
去年深秋台风过境,暴雨如注。清早来到校园时,发现操场满地狼藉,我本能地卷起袖子,和赶来的后勤老师一起清理断枝碎砖。雨水冰冷,汗水浸透衬衫。弯腰抬起一根沉重树干时,眼前忽然浮现班长李泽兵的身影——演习场毒烟弥漫,他脱水昏迷却仍死死攥着侦毒器。一股热流蓦然贯穿全身,我挺直腰背,沙哑地招呼同伴:“哪里需要,就在哪里顶上去!”这声呐喊冲口而出,穿透雨幕,与八十年前抗战烽火里的号角遥相呼应。
八十年光阴浩荡,抗战的硝烟沉淀为历史书上的墨痕,但精神的江河从未断流。它在罗布泊的辐射尘中淬炼,在金山校园的雨声里奔涌。作为这长河中的一滴水,我深知:昨日先辈以血肉筑长城,今日我们则以百折不挠的信念,在平凡岗位上构筑复兴的基石。
粉笔虽轻,亦能书写山河;讲台三尺,亦是传承的堡垒。当学生在竞赛获奖时晶亮的眼神映入我眼帘,当清晨的读书声漫过香樟树梢,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是钢钎凿击戈壁的铮鸣,是少年笔尖划过纸页的细响,更是同一种赤诚在岁月长河中激荡的永恒涛声:匹夫有责的担当,百折不挠的脊梁,正穿越烽火与风沙,在新一代的生命里拔节生长。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