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推进团结统一|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大家谈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0-25浏览次数:10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洞察中华民族发展规律、以鲜明的现实导向回应时代命题,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它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核心要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生成既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又着眼于应对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清晰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纬、情感归属与价值旨归。

第一,“五个共同”夯实认同根基。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造就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五个共同”从地理疆域、政治实体、历史进程、文化创造和精神塑造五个维度,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并非近代以来才被“想象”或“建构”的产物,而是有着坚实历史根基的命运共同体。

山河共同造就,国家共同缔造,青史长卷共同书写,文明之花共同浇灌,精神共同传承。“五个共同”纵深回答了“我们是谁、从何处来”的根本命题,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力驳斥各种错误史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

第二,“四个与共”深化情感联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奠基于深厚历史,也依赖于牢固的情感联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其中,“休戚与共”,构筑坚实的发展基础;“荣辱与共”,淬炼深厚的情感认同;“生死与共”,展现危难时刻的担当;“命运与共”,昭示清晰的未来方向。

“四个与共”的论述从利益关切到情感共鸣、从危难担当到命运相连,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强大的感召力。

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画艺术作品展在呼和浩特举行

第三,“五个认同”升华价值旨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根到底要体现为内在而稳定的价值认同。新时代新征程,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情感的根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身份的自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纽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历史的选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对道路的自信。

“五个认同”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它既是检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牢固的根本标尺,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价值旨归。

「实践方法」

在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把握好四个基本关系,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共同性主要体现为共同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观念、共享的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多元特性。既要深刻认识“共同性是主导,是方向、前提和根本”,不能过度强调差异性,固化民族界限,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不能忽视差异性,搞“一刀切”。

在实践中,有必要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同时,正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尊重差异性、增进共同性,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团结统一。

二是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不能将各民族意识等同或凌驾其上。各民族意识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不能简单否定其客观存在性。

在实践中,要始终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各民族意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在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对各民族正当利益给予切实保障,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

新疆库尔勒朝阳街道团结社区石榴籽乐团在为居民表演

三是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精辟论述,阐明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互鉴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既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又在中华文化滋养中传承发展。

在实践中,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全体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同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要始终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作为根本前提。唯有此,才能让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四是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持续改善和现代化成果共享;精神层面涵盖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等多个维度,重在凝聚人心、增进认同。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发展这把“总钥匙”,紧扣共同富裕目标,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根基。

另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最终使物质建设与精神引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刘广莉,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琳)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1000659


专家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