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网 2023年11月30日
标题:如何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专家分享前沿观点
记者:范易成
东方网记者范易成11月30日报道: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展现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的新担当,昨天下午,由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强国:数据解构与政策重构”学术论坛在沪举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立足用数据描述事实,从不同学科视角阐释教育强国的宏观图景、基本特征、实现路径和政策供给。
论坛现场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授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要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去探索、去实践,结合当前新一轮科技变革的维度去实验、去构建。
在主题发言环节,五个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南开大学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的负责人先后进行了分享。
语言是教育交流的工具,也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基于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构成的分析,介绍了北京大学在探索构建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共同体大数据模型与实时监测系统方面的成果。他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石。
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政策供给和保障。清华大学张楠教授从政策信息学与政策智能的异同分析入手,介绍了政策智能的若干应用场景,并着重构建了基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数据监控框架,为政策制订的科学性、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和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借鉴。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是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南开大学蒋殿春教授认为,要破解本科教学激励困境和不同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巨大两个难题,建议采用“线上共享+线下学分贯通”的制度设计,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助力教育强国的实现。
中国传媒大学黄浩程教授认为,教育舆情不是简单负面的概念,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面对教育舆情首先要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多元异构多模态的数据表征和算法来分析事件-群体-立场之间的关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桑标教授指出,教育强国建设亟待数据驱动下的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他提出六方面的建议,包括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大国教育治理的智能化、聚焦决策应用场景加强数据深度应用、加强教育大数据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决策主体的数据素养、建立教育大数据共享融合机制、培养教育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等。
链接地址:https://j.021east.com/p/170134844903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