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2023年11月30日
标题:“教育强国:数据解构与政策重构”学术论坛举行
记者:白羽
大数据如何应用于教育决策?如何根据大数据改进本科教学?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有着怎样的图景?
11月29日,“教育强国:数据解构与政策重构”学术论坛在联合国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举行。此次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专家们立足用数据描述事实,从不同学科视角阐释教育强国的宏观图景、基本特征、实现路径和政策供给。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在致辞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要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去探索、去实践,结合当前新一轮科技变革的维度去实验、去构建。
在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看来,人工智能就是一种全新的科技革命,形成技术倒逼科学更新的新格局,而促进这种转型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是大数据。大数据不仅成为新的能源力,能带来数字革命,更能把人类带入数字文明时代。人类要驾驭大数据,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需要从“应用场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部署。
语言是教育交流的工具,也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江平基于分析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构成,在北京大学多年语言研究功底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共同体大数据模型与实时检测系统,这不仅丰富了教育强国的内涵,也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石。
教育强国建设也离不开政策供给和保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楠从政策信息学与政策智能的异同分析入手,介绍了政策智能的若干应用场景,并着重构建了基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数据监控框架,为政策制订的科学性、政策供给的有效性和政策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借鉴。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是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蒋殿春认为,要破解本科教学激励困境和不同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差异巨大两个难题,建议采用线上共享+线下学分贯通的制度设计,推进优质资源的共享,助力教育强国的实现。
建设教育强国也需要教育治理水平的提升,而回应教育的社会关注是重要抓手。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高级工程师黄浩程认为,教育舆情不是简单负面的概念,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面对教育舆情首先要进行分类,然后通过数据表征来分析“事件-群体-立场”之间的关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认为,教育强国建设亟待数据驱动下的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提升,大数据支撑教育决策的本质与核心是要有大数据思维、收集和整合数据,以及推进研究范式转换,但大数据本身存在不完整性、难以获取、不具代表性等局限。为此,他提出建议,应聚焦决策应用场景加强数据深度应用,加强教育大数据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决策主体的数据素养,建立教育大数据共享融合机制,培养教育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等。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sj5xG85FOS8gjA00obn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