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11月29日
标题: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记者:周丹旎 李家琳
为进一步推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哲思成果走向深入,日前,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40余位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文明根基、主体性建构与内在规律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现代化的普遍性源于世界历史的权力架构,现代化是任何民族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与历史环境的具体化、现代化的展开方式,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提出,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中取得自我意识。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的转折,有助于构建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这种发展状态中,一方面依然要坚持学习外部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则须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造就中国式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当今历史性实践中,文化传统被开启、复活与重建为本质的、伟大的东西,现代化的成果需要扎根于文化传统。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自慧认为,中华文明蕴涵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精神特质与核心价值,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运用中国文化中“文明以止”的智慧,有助于构建合理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对现代性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为现代性难题的化解探究应对之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肖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性建构指出,中华文明与中国哲学处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之外,“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现出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生成空间,正是通过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来实现的。
上海市哲学学会课题组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惠珠认为,与时俱进是哲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哲学工作者要用新的话语表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作出新的理解和深入阐释,要进一步阐明现代化的起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能革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问题。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李家珉作哲学学会年度工作总结汇报。他指出,上海市哲学学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学会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性、增强广泛性,整合力量、展现特色,充分发挥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独特作用,贡献新作为。
在自由发言环节,上海大学教授吴德勤、东华大学教授贺善侃、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毛勒堂、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冉光芬、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授沈尚武、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国民、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国玉、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教授潘宁、东华大学讲师吴荣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立新总结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突破。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面临的矛盾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所经历的必然性环节,而文化根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主要的内生动力,展现出文化的主体性特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与时俱进,在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摆脱西方话语的制约,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价值观”创新团队主办。该活动也是上海市社联2023年度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8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