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3年12月18日
标题: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举行
为进一步探讨当下艺术、传媒和设计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推动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和学科观念的更新,12月16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举办了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暨《设计研究理论I》新书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聚集了来自全国各院校的近20名与会学者围绕跨学科理论研究、设计学科以及吴文治教授的新著《设计研究理论I》展开了全方位讨论。
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周韧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院长孙宝国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瞩分别致辞。
孙宝国在致辞中谈到,科技进步辐射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学术界也深刻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艺术、传媒、设计领域,天然关联、水乳交融,在当前更是密不可分。他认为《设计研究理论》首次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于一个新兴学科而言具有价值和意义。
高瞩在致辞中指出,艺术与传媒跨学科理论,在传媒中,艺术从未缺席;而艺术,也不曾离开过传媒。当下,中国学界开始重点关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学术界意识到了开创中国式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性,呼唤中国在理论研究上产生更多创见、获得更大影响、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这就离不开具有生命力、阐释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原创理论。
本次学术沙龙共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的研讨交流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周韧主持,五位嘉宾分别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范凯熹以凡勃伦的名言“理论是历史列车的头等座”,指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阐释了“新设计”的内涵就是“新设技”。他认为,《设计研究理论I》提供了一种机制、一种手段和一种方法,帮助我们跨界理解设计的深层含义,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陈庆军以“回归原点的意义”为题,对设计和社会创新展开了深度反思。他呼吁通过设计实践和研究来直面和解决中国问题,推动论文写在大地上,设计做在城乡,期待中国设计和设计学做出更多有益探索和贡献。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韩贵红针对《设计研究理论》分享了三点感受:一是基底要素——营造学术场域的基底意义;二是链接要素——敬畏学术情怀的关联效应;三是触媒要素——激活思想观念的触媒效应。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谢玮认为,《设计研究理论》一书有三个显著特点,对于当下设计研究理论及设计教育与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教育启智与效果预估:兼具“字典”色彩的“设计研究理论”;知识架构与学术诉求:兼具目录学意义的理论考辨与资料汇编;知识传授与学习方式:兼具选本学意义的“理论选集”。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翁宜汐对新学科目录下的设计、设计学(交叉学科)如何从学术的角度开展研究提出了看法,认为要分别从原创性知识贡献、创新性设计价值和范式性设计方案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邹其昌对于四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评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高瞩做了点评,并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设计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做了回顾。
第二单元的研讨交流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曹汝平主持,四位嘉宾分别发言。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田密蜜以“设计研究中的‘授之以渔’”为题,首先,认为研究是围绕人的主体、人与空间,人与产品,人与数字时代,以人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论的构建。其次,要从方法论的本身思考,找建构内在的“道”,包含“道”的传播者和培养的人才两个层面。最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推动我们进行探索,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设计学科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孙聪以“聚合共生:宁波大学设计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为题,指出人才培养需要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不断冲击着设计学科,进而推动了学科的交叉研究。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丁蔚基于跨学科视角与创新发展新路径,强调在研究学习中要善于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突破自我设限。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何玉莲认为,设计理论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基石,对于指导设计实践、推动设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筠冰阐述了不同的学科之间均存学科交叉的现象。她认为设计学的交叉研究带来的是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迭代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汪瑞霞以建构“新设计学”为切入点,评价了新著《设计研究理论Ⅰ》所具有的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系统性。这本书依据26个字母顺序排列,每个理论均从历史缘起、概念定义、学术史分析、应用综述、发展趋势预测等方面展开,为读者提供了设计研究的全景式解读。二是跨界性。书中的103个理论涉及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建筑学、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跨界与交融,揭示了设计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交叉性。三是应用性。这本书强调了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综述的方式,展现了不同理论研究在设计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为硕博士论文选题,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启发读者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鲁普及从学科交叉的视角,认为吴文治教授的这项工作填补了前人的空白。
与会学者分别从跨学科设计理论研究、研究范式、设计教学等多维度的视角切入,展现了当代学者对设计学发展的不同思考与未来发展。他们肯定了吴文治教授《设计研究理论I》对设计学跨学科研究的贡献与价值并为他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意见。
吴文治教授也表达了他由衷感谢与衷心期待,希望未来在设计学界前辈的引领和同侪的努力下,加强长三角和全国高校老中青学者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中国设计学科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本次学术沙龙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专业委员会、《湖南包装》杂志社和阅麓读书会提供学术支持。
链接地址:https://whcy.gmw.cn/2023-12/18/content_37035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