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周刊 2023年12月20日
标题:思政课可以很好“玩”
记者:姜浩峰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还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也抵达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古特雷斯特别提到,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数十亿民众带来希望。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世界向何处去?是要战乱,要仇视,还是要和平,要进步?”今年10月18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北京召开期间,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在本校一堂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政课上,做了一番结合时事的解读。
在这一节与上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允熠共同讲授的思政课上,林在勇本可以照本宣科,单单讲一讲青年学子该如何深入学习、准确理解“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和重大意义。然而林在勇的讲授不仅有课本内容,他还特为结合时事来讲。“我们听了林在勇书记的课,感觉很带劲!”
上海师大音乐学院2021级舞蹈学(师范)专业本科生李筱湉课后对《新民周刊》记者表示,“这一课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新时代有志向青年、有理想青年、有作为青年的决心和信心!”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此前,2020年9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了推动思政课改革要做到八个“统一”,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诸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实际上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必要的知识灌输之外,更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既要有惊涛拍岸的气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
2022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旨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思政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而《新民周刊》记者通过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走访、调研发现,不少高校,以及中小学校,在思政课领域下了不小的功夫,在统一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的情况下,也因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探索丰富多彩的方法和路径。
总之,思政课可以很好玩。
上图:上戏排演舞台剧《前哨》。
校内互动与协同
上海师大10月18日这堂思政课,有着典型的“校内互动”的特征。来听课的学子不仅有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也有来自音乐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师范类、非师范类学子。
该校影视传媒学院2023级动画专业本科生孟顾乐表示,在听过林在勇书记的课程,以及张允熠教授的《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课程之后,自己豁然开朗。高中时代,孟顾乐与同龄的莘莘学子一样,通过包括政治在内的各门课程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粗浅的认知。“但这一次,我听了林书记、张教授的课,感觉新弄通了不少道理。”
孟顾乐说,“时逢新时代的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奉献青春力量,谱写青春华章。”
对于初出高中校门、进入高校学习的学子来说,能多多聆听名教授、校领导所上课程,有时候对个人来说,确实能起到被点化的作用。而在高校自身来说,思政课领域的校内互动,也使得思政师资力量有整体稳健提升。
“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研修。构建教师‘新入职—成熟期—提升期’成长全过程体系,开展‘学校—学院—学科专业团队’三级教研,推行‘观摩—分享—教研’课程思政研修计划。”华东师范大学方面向记者表示。由此可见,在华东师大,不仅学子全员学习思政课程,各专业各学科教师也几乎全员参与到思政课领域。近年来,华东师大以“高校大课堂”引领课程改革创新,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中国智慧”“中国故事”等中国系列课程。在打造这批思政“金课”的过程中,华东师大组织多学科力量参与思政课程建设。
上图:上海师大党委书记林在勇在为本科生、研究生上思政课。
链接地址:https://m.xinminweekly.com.cn/content/2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