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教育学院联合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Thomas S. Popkewitz)教授来校举办讲座。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教授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终身教授、美国教育研究会“课程研究终身成就奖”得主。波普科维茨教授以《Romancing Methods: Historicizing How Theory Acts to Create the “Seeing” of Education Studies》为题,带来了一场深刻反思教育研究范式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教育学部部长范国睿教授主持,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王亮博士担任现场翻译。
波普科维茨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英美学术界存在一种“浪漫化”研究方法的倾向——历史学家依赖档案的“历史气息”,社会科学家依赖测量工具,并将方法本身(如纠结于“定量”“定性”或“档案”派别之争)简单等同于科学和专业能力的标志。但他强调,这种对方法的迷恋可能带来认知上的局限和危险。核心在于,教授并非反对方法或科学本身,而是引导听众进行历史性反思。他提出,研究方法应被解构为一种“具身化的推理风格”。这种内在的思维原则,指导研究者如何观察、分类和思考,实际上主动“建构”了我们所看到的教育现实(如关于过去、现在乃至“理想未来”的事实),塑造了对学校教育本质及其变革可能性的理解。
讲座中,波普科维茨教授以其标志性的历史社会学视角,剖析了不同“推理风格”(如启蒙思想、制度主义、殖民知识体系等)如何交织并深刻影响教育研究的“视野”形成。波普科维茨教授极具批判性与历史深度的分析,为在场师生理解教育研究的本质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促使学界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方法论实践及其潜在边界。
(供稿、摄影: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