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归国讲堂”系列讲座 拓展教师国际视野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25-07-08浏览次数:34


为拓展教师国际视野,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本学期人事处围绕公派访学工作,着力打造“归国讲堂”系列品牌活动。该活动以国家公派访学归国教师为主体,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主讲教师们将海外访学期间汲取的先进教育理念、前沿学科动态、创新教学方法及跨文化研究经验,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面向全校教师进行深度分享与交流。

314日的首期讲座以“数字与人文如何结合”为主题,由人文学院蒋杰教授主讲。他从理论理念、研究方法、实践成果及关联启示四个层面,系统剖析了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融合路径,结合ENP-China 项目等案例,展示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在历史研究、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应用。现场互动环节,教师们围绕数字技术在不同人文学科的应用差异、数据伦理边界、研究成果教学转化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蒋杰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提出“数字人文需兼顾技术工具性与人文批判性”的观点,为参会者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路。

430日举办的第二期讲座以“跨越气候韧性:从Tyndall研究中心汲取上海洪涝适应策略的智慧”为主题,由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张敏教授主讲。他从风险识别、研究方法、实践挑战及创新启示四个层面,系统阐述了上海作为低海拔河口城市面临的独特挑战。现场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NbS(如盐沼修复)在超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空间约束与成本效益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借鉴英国Tyndall中心的前沿理念,讲座最后总结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洪涝风险,上海等河口三角洲城市需构建“灰色(工程)与绿色(生态)协同增效”的综合防御体系,是提升城市长期气候韧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528日的第三期活动以“他乡心语:欧美访学的学术与生活启示”为主题,由心理学院四位教师分享海外学习及生活经历。

胡天翊老师讲述了荷兰蒂尔堡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与行为助推应用,特别介绍了博士毕业典礼的学术仪式文化。

刘洋老师分享美国华盛顿大学访学期间主导的研究,详解生态瞬时评估方法(EMA)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流程。

李秀君老师聚焦英国华威大学的学术自由氛围,探讨人格特质与睡眠质量研究的前沿进展。

徐晓波老师关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基础教育,介绍品格培养、公益暑期课程及素质教育实践。

四位老师的分享兼具学术严谨性与生活鲜活度,现场师生就海外学术资源对接、跨文化适应策略、中外教育理念差异等话题积极提问,形成思想碰撞的热潮。

作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归国讲堂”不仅为公派访学教师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反哺学校发展的舞台,更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对标国际前沿、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热情。未来,人事处将持续深化“归国讲堂”内涵建设,将其作为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供稿、摄影: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