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第三届地球文化节圆满落幕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5-07浏览次数:173


近日,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第三届地球文化节圆满落幕。此次地球文化节以“践行生态文明,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连续举办了“创”见未来—科创主题展演、生态文明科普讲解大赛、“环保说”辩论赛、环保口罩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

珍爱地球,守护绿色。4月22日下午,第三届地球文化节开幕式以线上腾讯会议方式成功举办,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红老师、校团委副书记朱莹老师、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曹悦老师、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学生河长楼江炜、华东理工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会骨干、上海师范大学生态文明实践团以及院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出席了本次开幕式活动。

开幕式上,华东理工大学的曹悦老师和楼江炜同学针对两校区联合开展“河长制”做出了项目汇报。我校生态文明实践团朱懿玮同学从乡土文化传承与湿地生态保护的角度与大家分享了青西郊野公园生态绿色的文化魅力。我院党委副书记张红老师着重介绍了本次地球文化节的创新之处,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院训。


 “创”见未来,勇往前行。4月27日,“创”见未来-科创展演活动邀请了在重要赛事上获奖的学院师生代表们以答辩、说课、解题等方式1:1还原比赛现场,与同学们分享经验,互促成长。

学院副院长陈浮老师介绍了我院历年科创赛事获奖情况及赛事目录,鼓励同学积极踊跃参加科创赛事。第十七届“挑战杯”三等奖获得者高严敏同学开展了题为“破译‘绿水青山’中‘向往的生活’—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启动区五镇七村的生态优势转化路径探索”的挑战杯现场答辩展演。计昕瑜同学带来她在师范生技能大赛上的说课演示,以地球的伙伴—月球为教学内容,将同学们带入了比赛的现场。陈振宇同学则为我们讲解了第十届GIS应用技能大赛的竞赛规则和参赛试题。

指导学生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二等奖的付晶老师回忆了2017年国家公园跨界协同保护模式研究中和同学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秉持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竞赛精神。第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指导老师孙伟华老师分享了自己指导科研竞赛的经验和做好科创项目的必经之路,相信只要坚持奋斗,永不懈怠,一定可以收获成果。


保护生态,人人有为。4月29日,生态文明科普讲解大赛以腾讯会议形式如期举行,大赛聚焦国家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议题,紧紧围绕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参赛者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向大家介绍了碳排放、碳中和、光污染、国家公园、红树林等多方面的生态科普,阐释自身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和思考。此外,大赛也邀请了上海市第八届科普讲解大赛奉贤赛区二等奖获得者周萱同学,为大家分享了她在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上的参赛心得和经验,针对题目切入点和讲解结束语等几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现场展示和讲解。活动最后,院党委副书记张红老师对选手们的表现表示了肯定,并从“可听性”“知识性”“目标性”三方面与同学们分享讲解技巧,希望同学们通过科普讲解号召更多的人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青春思辩,生态践行。4月27日“环保说”辩论赛聚焦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以自由辩论的形式激发出同学们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和思考。双方对于“如果奋斗的城市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要不要离开”这一辩题,以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和环境污染治理为着眼点展开激烈辩论。同时对于“如果《流浪地球》中的问题真实发生了,选择地上还是地下生活”,双方辩手以团结一切有生力量来对抗这场灾难和利用地下资源进行文明延续为观点立论陈词。环保说辩论赛为环地学子提供一个同场竞技的平台,也让同学们昂扬的青年之声在辩论的赛场上展现。辩题聚焦专业知识,强调青年学子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与专业素养,也彰显了青年辩论者们的青春朝气。

以“艺”战疫,“罩”亮青春。环保口罩设计大赛于4月22日-4月27日举办,同学们踊跃参加,将生态文明主题与当下疫情背景相结合,设计了花式各样、各有创意的环保口罩。此次比赛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作热情的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增强战疫决心和信心。

 “地球文化节”是我院品牌学生活动,旨在引导青年学子们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勇担重任,用青春智慧奋力抒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绿色根基。


(供稿、图片: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