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协办,浙江慈溪育才中学承办的“陶行知精神、师德师风与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端专家论坛,于4月18日至20日在浙江慈溪召开。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的大中小学校长等教育工作管理者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大力弘扬陶行知的伟大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我校王正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主持第一阶段会议。他指出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是我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根铸魂,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最宝贵的教育伦理资源。慈溪育才中学是“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实践示范基地”,一直十分重视学习和践行陶行知的崇高师德品格。组织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管理者一起认真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大力弘扬陶行知的伟大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民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慈溪育才中学董事长沈宏邦作了《大力弘扬陶行知伟大精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言。他介绍了慈溪育才中学致力于弘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师德精神精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让每一位走进校园的人都能深切感受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激励全体师生践行其精神,将精神融入日常教学、学习与生活之中。学校实施严格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强调师德底线的“四个必须”和规范从教行为的“五个不准”制度,确保教师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育才全体师生将继续努力,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南京晓庄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国聘教授在《以行知师德精神铸魂赋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报告中指出,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基,当前需要破解教育领域“重技轻德”“育分育人”的深层矛盾及师德失范问题。陶行知精神以“爱满天下”的关怀伦理、“教学做合一”的责任伦理、“教育为公”的公平伦理为三大支柱,主张以无私大爱滋养学生、知行合一践行教育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真人”,其当代价值体现为化解教育功利化、应对价值多元化、推动教育公平化的实践指南。面对技术革命“育人悖论”、制度“激励断层”等新挑战,应当将陶行知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治理、技术伦理相融合,为新时代教师队伍铸魂赋能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靖国平教授在《陶行知“爱满天下”师德观与教育爱的三重境界》报告中指出,陶行知“爱满天下”的师德观包含四大价值向度,即以“仁爱教育之心”传承中华伦理智慧,以“儿童解放立场”破除传统教育束缚,以“平民教育情怀”推动教育公平普及,以“生活教育实践”践行“行知合一”,体现了教育为公、普惠众生的理想。教育爱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关爱学生”需教师付诸行动,强调对象化实践;“善爱学生”要求智慧化生成爱的方法;“惠爱学生”则追求爱的内化与转化,赋能学生自主成长。他提出,结合师范认证标准,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等要素融入“爱满天下”的实践框架,既能传承陶行知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等传统理念,又通过具体教育案例与分层策略,为破解当下教育功利化、情感淡漠化等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路径。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吴新文教授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及其当代价值》报告中,围绕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展开,探讨其内涵、价值,剖析当代教育问题,阐述生活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陶行知生活教育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可概括为存在、价值、实践三个维度,其中生活是教育源头,应将教育与生活相统一。当下中国教育虽有成就,但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运作盲目加速、方向目标不明、各种分离脱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将教育核心从谋生转向共同领悟生活之道,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引导纠偏作用。
会议第二阶段由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毅峰在题为《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 以行践德塑造未来教育家》的报告中,聚焦“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学做合一”为理论根基,强调教育需通过具身行动践行品德。他列举了浙江师范大学近年来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大量的具体实践和成功案例,其中涵盖校际合作、教育赋能、西部支教及中非交流等方面,展望了未来教师培养及德育的时代内涵。
教育学部教授刘次林在《劳动是教育强国之门》的报告中指出,当前劳动教育面临三重调整,即管理上的大学扩招与就业市场化加剧竞争,体制上的“普职分流”加深歧视和阶层矛盾,实践上的“重脑轻体”惯性犹存。提出破解困境需以劳动重构教育逻辑,具体表现为:培养科技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强化前沿领域技术人才储备;推动公平生产关系,打破职业歧视,将劳动价值与分配挂钩;完善上层建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引导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教育赋能劳动、劳动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张勤教授在《陶行知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的报告中指出,陶行知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以生活教育为核心,主张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路径培养身心健全的现代国民。面对现实中无价值感、轻视生命等现象,健全人格教育十分必要。生活教育与人格教育紧密关联,因此人格塑形应当进行与生活各方面相关的活的教育,依据学生成长需要设定,培养现代性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竑波副教授在《AI时代的“真人”培养——陶行知思想的当代教育伦理启示》报告中指出,陶行知主张“真人”需破除名利、追求真知,在“行”中塑造自主自立的“人中人”。然而,AI时代中信息茧房削弱批判思维,技术依赖异化情感与劳动,人际诚信成本剧增,师生代沟加深等现实问题加剧了“真人”培养的困境。解决这类问题需兼顾伦理与技术,既要开展AI通识教育,借助AI工具提升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又坚守实践本位,利用AI优化心理情感训练、丰富艺体教育、推动劳动教育,使“实践之真”成为“真人”内核。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教授王文岭在《陶行知的教育创新理念与新时代教师创新意识培养》的报告中全面阐述包括时代背景、变革思路及对当下教育的启示等多维度的陶行知中国式教育理念内容。他指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有深刻批判与反省,于1924年明确提出创造中国式教育,其中包含从教育改进、改造到创造,如提出六大解放、创造宣言等。同时,他强调当下教育处于大变局,教师应反思,不盲目崇外或排外,同时教育应当发挥所有人创造性,培养民主意识。
陕西师范大学董辉教授在题为《陶行知<创造宣言>的现代教育启示》的报告中,以陶行知《创造宣言》为中心,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她通过陶行知提出“真善美的活人”教育本体论,批判工具理性对教育的异化,强调教育应唤醒主体精神,倡导师生通过“共生共创”实现生命启蒙。现代教育困境表现为目标功利化、技术主义范式导致师生关系机械异化,以及教育生态协同障碍。需要借助多重路径突破这一困境,如重构教育本体论,从知识传递转向生命互动;推动师生关系从“主客对立”转型为“共生共创”,建立容错机制与弹性组织以激发创新;同时呼吁重建协同共生的教育生态,将教育从“标准化生产”升维至“创造性生成”,最终回归“止于人民幸福”的伦理实践。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别由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院长李晓军和南京师范大学钱焕琦教授主持,来自大中小学幼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积极交流了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弘扬陶行知崇高师德的认识和体会。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治华作了题为《陶行知的教育强国愿景》的发言;南京晓庄实验学校校长鲁照斌作了《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发言;东台市唐洋中学党总支书记史俊作了《陶行知教书育人思想与新时代乡村高中教学改革实践》的发言;南京市陶行知学校副校长刘小伟作了《源于生命·归于生活·成于习惯——南京市陶行知学校整体育人探索》的发言;南京晓庄学院项山实验小学副校长朱一童作了《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小学英语实践教学研究》的发言;哈尔滨市复华小学副校长修鸿雁作了《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的发言;南京晓庄学院讲师薛彦桂作了《实用主义中的民主精神:论新时代师生伦理关系建构》的发言;中国农科院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李宁作了《培育美好生活的创造者——陶行知教育思想视域下的师德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发言。大家的发言内容丰富,案例生动,思想活跃,富有启迪。
与会专家和代表一致认为,在新时代陶行知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崇高师德品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创造理念”等丰富的教育思想并未过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次论坛创造了求真务实的学术讨论氛围,汇聚了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多维度学术思想视角,具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如何弘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理念、方法措施和实践路径。
(供稿: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摄影:会务组 作者:王锐洁、寇文婷、姜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