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奉贤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召开,嘉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集体与个人。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张蝶青教授喜获“2025年度贤城工匠”称号,生命科学学院徐晨曦副教授所在团队研究项目获评“2025年奉贤区十大职工创新创效成果优秀奖”。
张蝶青教授长期从事环境化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研究,深耕环境催化领域15年,用科研成果化解污染治理难题,以师者情怀培育创新英才,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坚与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责任担当。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在光化学大气污染控制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发表SCI论文100余篇,H因子56;获授权专利18件;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曾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曙光学者、青年科技启明星,浦江学者等人才计划;指导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大学生新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等。
十年磨一剑,张蝶青教授带领团队相继攻克光-电协同净化机制、低浓度污染物靶向转化等关键技术,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高效自净化催化剂应用于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永久会址及上海市奉贤区恒隆金尊广场等外墙改造等,推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科技赋能城市风貌建设的典型案例;获评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迄今,她以主要参与者身份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积极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徐晨曦团队长期致力于攻克我国菠菜产业面临的种质资源同质化、育种核心技术滞后等关键瓶颈。自2013年始,团队潜心钻研,在菠菜种质资源挖掘、基因组学解析及高效育种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团队不仅系统收集、精准鉴定了逾千份菠菜种质资源,构建了国内领先的菠菜核心种质资源库,为优异基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菠菜参考基因组的精细图谱绘制,并搭建了首个菠菜基因组数据库平台,成功发掘并验证了调控耐热性、草酸含量等关键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尤为重要的是,团队创新性地整合了雌性系选育与现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构建了高效、精准的菠菜杂交育种新体系,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提升了新品种选育效率。
基于上述系统性研究,团队已成功选育出“沪菠”系列等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菠菜新品种,这些品种兼具高抗病性、耐热性及优良商品性,已在我国多个主产区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16.9万余亩次,新增经济效益显著,有力推动了区域乃至全国菠菜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该系列成果曾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次再获殊荣,充分彰显了其持续的科技创新力与产业引领价值。特别是在对接奉贤区及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机器换人”发展战略中,团队选育的“沪菠5号”“沪菠10号”等品种,因其高度适宜机械化联合采收的特性,已在奉贤区规模化推广,为提升区域菠菜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两位教师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科研人员矢志创新、锐意进取的智慧结晶,亦是学校在环境催化领域、植物科学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深厚学术积淀与学科优势的集中体现。今后,学校将继续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激励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深入钻研,创新创造,争做岗位建功的建设者、奋斗者。
(供稿、图片:校工会、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