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上师大硕导方頠玮: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春风化雨 与学生共成长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9-09浏览次数:124

来源:青年报 2022年9月9日 第A02版 要闻

标题:上师大硕导方頠玮: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春风化雨 与学生共成长

记者:刘昕璐



方頠玮(左)和她的学生们。受访者供图


“心怀感恩,尽职尽责”,这是方頠玮的座右铭。她不仅教学科研两手抓,而且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她把教学定义为“和学生一道成长”,并以此作为从事教师职业的第一追求和首要任务。在她心里,这个成长既是学业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获评“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方頠玮,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也是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学能手、第四届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站稳讲台

用旁人看不见的苦练

方頠玮2016年北师大博士毕业后来到了上师大,从教6年,她就以许多教学奖站稳讲台。在此次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的上海市获奖者中,方頠玮是唯一一名来自教育界的。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恰恰是旁人看不见甚至是想象不到的苦练和琢磨。

2016年第一次上课,因为紧张导致语速飞快,三节课原本是两个半小时的时长,方頠玮仅用45分钟就讲完了,还把准备好的后两周的课给“透支”了,最后剩下半个小时只能尬聊……这个意外的开局,让她深究起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掌控上课节奏。

为此,她想了个办法:写讲稿。“按每45分钟6000字的标准,一次三节课就要至少准备18000字的讲稿。教材上的文字、参考文献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理解、体会,我都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方頠玮慢慢体会到,写稿的过程,是个很好的厘清逻辑、凝练思路的过程,也是对讲授的文学作品再理解的过程,在她分享交流时,学生也会被这种问题意识所带动,挖掘出更多他们感兴趣的点,并引发他们的新思考、新问题。

这种“笨拙”的办法足足持续了一年。方頠玮感到,节奏是完全掌控了,但过分依赖讲稿,就离不开讲台,无法与学生良好互动。脱了稿怎么上课?她琢磨起了迈向“进阶”之路的第二个问题。

“这还要感谢青教赛。”方頠玮说,校赛时要准备20个45分钟的教案,和20个20分钟的PPT课件,这些教案占一学年教学大纲的2/3内容,大赛时随机抽讲,倒逼着自己必须真正意义的脱稿。以赛代练,方頠玮成长得很快。这还促使她不断反思上课最重要的是表达什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互动。

作为“青椒”,她还常常主动向老教师学习,一个课件总要反复修改好多遍,每次在给同学们上完课之后,及时回顾总结,为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果积蓄了经验。

精于教学

“情怀”与“关怀”并济

方頠玮十分重视教学品质,“情怀”与“关怀”就是她努力追寻的境界。

情怀源自个体内心深处的信念,关怀则是个体能动意识的传递。她曾连续两年在周末时间为选修第二学位的学生上课,由于学生们时间安排较难协调,她往往周六都要连上八节课。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这样的场景如今依然深烙在同事们的脑海。

学生们称方頠玮是“课堂小姐姐”,每当学年课程结束时,总是意犹未尽想要继续听下去。每年新生入学,她又总是带领青涩的新生们展开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未来畅想,和他们一起对人性与理想,大学与人之大进行深刻的探讨与交流。她指导学生们在大学里找到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信仰,同时也能体会“诗意与生活”。

如何通过外国文学课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方頠玮经常思考的问题。目前,她建有一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在她看来,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灌输说教。作为教师,要自觉将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独立主动、人性自觉、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融会到课程语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最终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有新时代担当的人才。

乐于奉献

“组团式”深化全面育人

除了校园教学,方頠玮经常主动关注社会问题,乐于奉献。“教育‘双减’背景下的好书经典导读进中学”项目就是她在休息时间率领大学生团队共同开展的。

“这个项目最早开始于去年五六月份,当时是和中国中学一起开展的一次合作,主要是由大学生通过课间15分钟带领中学生开展课外经典阅读。随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这样有需求的学校就更多了。对我们大学生而言,这正是很好的成长锻炼甚至是教师教学素养提升和实践的最好平台。”在方頠玮的牵头下,最早的参加项目的同学是10名,以硕士研究生同学为主,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一年多来,项目组与上海市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上海市第四中学、上海市中国中学、上海实验西校、上海市田林三中等多所学校共建,“组团式”打造中学课后服务“好书经典导读”和“红色课程”项目,深化全面育人。

方頠玮还指导大学生项目组形成了“完整教学”“课后测试”和“实践升华”三阶段的一整套《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童年》《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质导读教案,探索利用高校大学生讲师教育资源对中学课后服务形成有益补充的有效途径。即使今年上海疫情期间项目也没有终止,同学们继续以录课的形式继续活跃于云端。今年“世界读书日”,项目组还在线向中学生们推荐了不少正能量的经典名著。

“怀揣一颗人文关怀之心引导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找到自我意识与存在价值,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这是方頠玮老师回顾高校教师工作的深切感悟。作为一名青年专业教师,参与高校育人工作使她受益良多,她也在工作中收获更好的精神成长底蕴,并将继续在教书育人、科学育人的教育事业里不懈奋斗。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22-09/09/content_134901.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