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参加CCF科学教育创新论坛活动“科学教育数字新基建与新样态”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次数:10


近日,由CCF主办,CCF科学教育创新论坛承办的“科学教育数字新基建与新样态”主题活动在湖南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作为第九届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 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汇聚了高校专家、中学一线教师、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共同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科学教育,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CCF秘书长唐卫清,CCF教育工委主任臧斌宇,论坛主席、我校副校长李晔,CCF教育工委执行委员、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张波,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贾韬等出席活动,我校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潘建国主持论坛。

CCF秘书长唐卫清为活动致辞。他指出,科学教育创新论坛成立以来已举办多场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他强调,科学教育需兼顾“顶尖人才培养”与“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两大方向,当前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整体仍有提升空间,2024年相关数据约为15.37%,部分偏远地区不足5%,这凸显了科学教育的紧迫性。CCF教育工委主任臧斌宇对论坛未来发展寄予期待,他表示,论坛需从“畅所欲言”走向“落地实践”,真正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普及,让科学思维融入青少年成长。李晔在欢迎致辞中表示,论坛始终以“面向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为核心,通过项目化学习、前沿技术引入中小学等方式,挖掘青少年科技创新潜质。他指出,AI 技术的突破为科学教育带来新可能,需构建“大学-中学-企业-科学家”教研共同体,同时探索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共享机制,推动科学教育模式革新。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贾韬和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郑忠龙为活动做引导发言。贾韬提出了“以数字化和 AI 赋能师范教育”的思路,并向与会者介绍了该校通过 AI 通识课、案例教学让师范生掌握 AI 工具应用,并依托智慧教室、全息教室等数字基建,构建了“沉浸式全流程体验”培养模式,推动了师范生将数字思维带入中小学课堂;郑忠龙院长分享了课程与教材建设经验。

在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各位专家围绕“数字新基建支撑科学教育变革”和“技术驱动下的科学教育新样态”两大核心议题做了精彩的分享。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卯青作题为《具身智能赋能教育:智元技术沉淀与教育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探讨了具身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团队与清华等高校合作开发课程,通过“真机操作与仿真训练”的模式培养学生数据采集、模型部署等能力。上海武创大智高新技术集团 CTO、上海武桐树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创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虞正平在《科技赋能,协同共创——构筑科学教育数字新基建的产业实践》主题报告中从算力支撑角度提出,教育新基建需从“物理硬件”转向“数字生态”,其团队建设的教育专用算力集群已在中学落地,通过作业自动批改、学习数据追踪实现“精准教学”。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研究院副院长庞建新作题为《科学教育与具身智能的融合探索》的主题报告,分别从人形机器人技术、国产算力支撑等角度,探讨了技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路径,提出“以赛代练”“产学研协同”等落地模式。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奔教授以《智慧城市与智慧医疗研究:科学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为题作报告,展示了跨学科科研反哺教育创新的“杭师大范式”:基于肺癌手术智能导航平台构建医学-工程融合课程,通过元宇宙解剖实验室实现器官结构沉浸式教学,为高校新工科教育提供跨领域实践样板。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区首席架构师何飞在《“芯”质生产力筑基教育新样态》主题报告中以国产算力芯片为基座驱动全息3D课堂、AI虚拟分班、实时手语翻译三大教育新场景,同步推出智能沙盘跨学科实践平台与隐私计算数据空间,以安全可控技术重塑特殊教育普惠化与个性化学习新生态。

圆桌会议环节由湖南师范大学刘帅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围绕“数字新基建投入策略”和“STEM 课程的技术驱动”两个议题展开了讨论。

 

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凝聚了“科学教育需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并重”的共识,更形成了一批可落地的实践方案。科学教育创新论坛将持续搭建跨界交流平台,推动科学教育从“理念探索”走向“生态构建”,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供稿、摄影:信机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