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机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以专业赋能实践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8-22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精心策划、周密部署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立足“师范底色、工科特色”,组织青年学子走出第一课堂,深入社会大课堂,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将专业所学与国家所需、社会所求、人民所盼紧密结合,让青春在服务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暑假期间,信机学院学生共开展了119项社会实践项目,涵盖了三下乡3项、场馆志愿类服务3项、爱心学校(含暑托班)30所、爱心学校课程研发25项、红色大寻访28项、社会调研22项、实习挂职锻炼8人,暑期职业训练营63人,总计覆盖600余名师生。他们怀着服务社会的赤诚,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成长与社会贡献的双向赋能。

三下乡:溯源遵义九十载,科技赋能铸红魂

恰逢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九十周年,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标志,其“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的精神内核,与高校思政教育契合。学院组建“科智红途·育见未来——在实践中播种时代新苗”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贵州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科技赋能融合实践活动。

追寻印记,感悟精神伟力。实践团队深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战役遗址、苟坝会议旧址等地,通过沉浸式参观、现场教学、重温誓词,深刻体悟“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的遵义会议精神内核。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借助4D全息投影技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等壮烈场景震撼再现,让历史“活”起来。这些红色印记不仅镌刻在黔北大地,更深深烙印在每个实践团成员的心中。

对话楷模,汲取奋进力量。团队专程拜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老书记。老书记用朴实的语言和布满老茧的双手,为师生们展示当年修渠的工具,讲述着那段“水不过来,我拿命去换”的峥嵘岁月。老书记勉励在场的青年学子:“要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坚守岗位。”团队成员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学生丁晴雨感慨:“实验室里纠结数据误差的迷茫、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退缩,在黄老‘拿命换水’的担当面前显得渺小。这让我们深刻反思,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答案就是为人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老书记“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谆谆教诲,为青年学子上了最生动的思政课。在“中国最美红村”花茂村,白墙黛瓦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陶艺文化街上非遗传承人正在制作土陶,现代农业大棚里蔬果飘香,师生们亲见农旅文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

深化合作,共育时代新人。为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学院团队与共青团遵义市委员会进行了座谈交流,共青团遵义市委副书记李勇、组宣部部长李杨静出席座谈。共青团遵义市委副书记李勇介绍了遵义团市委的青年工作情况,并表示,沪遵合作渊源深厚,希望以此为契机,与信机学院建立常态化协同育人机制,将遵义的红色资源与产业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与科研课题,实现课堂内外双向赋能。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佳介绍了本次“三下乡”团队的基本情况,及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希望以学院遵义籍大学生为情感纽带,进一步推动院地合作,实现“红色基因+数字赋能”的资源互补、互促共赢,共同探索青年成长与教育协同的新路径,更好助力遵义籍大学生反哺家乡的建设。

学院团队与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进行了座谈交流,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伍权、党委副书记杨光复携教师代表出席座谈。座谈会上,贵师大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伍权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等基本情况。他指出,师范院校中的工科学院应立足教育特色、服务区域发展,在保持工科专业性基础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素养,持续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何佳介绍了信机学院在学科建设、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他表示,信机学院着力打造“卓越教师”与“卓越工程师”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企事业单位实习,构建多元融合、开放进取的育人环境。学院电子党支部书记杨敏与参会教师就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难点展开了思维碰撞,并在深化产教融合、更新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在遵义市第一中学的STEM教育科普讲座上,现场座无虚席。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郭庆林以生动案例讲解ICPCOI等计算机赛事的魅力,当展示往届获奖学生的创新作品时,台下响起阵阵惊叹。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本科生张天喆则通过人脸识别、智能对话等互动演示,让中学生们直观感受AI技术的奥妙。“原来编程可以这么有趣!”一位高一学生兴奋地说。这场讲座不仅播撒了科创的种子,更架起了高校与中学人才培养的桥梁。

行程间隙,何佳副书记带队专程前往生源地为贵州省贵阳市的2024级同学家中开展家访,与黔籍信机学子及家长围坐畅谈,带去学院的关心与勉励,让“育人不断线”跨越千里山海。

场馆志愿服务:科技点亮志愿城,青春闪耀服务线

学院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坐标,首次与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达成服务合作,并持续携手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市儿童医院两大服务阵地,升级“青春上海·志愿之城”学院暑期场馆服务版图,共计输送学院30余名学生前往科学启蒙、光影科普、儿科陪护三条服务战线,服务惠及500余人次。

学院与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首度携手,学院学生进入上海少年科学院2025年暑期科技社团担任班主任及助教,把“人工智能+教育”课堂搬进青少年科创现场。志愿者以班主任身份全程守护,课前引导孩子有序签到、安全入场;课堂中化身小助教,协助主讲教师指导小学生用温度传感器、光线模块与图形化编程积木亲手搭建“智能小气象站”“声光互动小屋”等装置,让抽象算法变成可触可感的科学魔法;午间,他们又变身暖心大哥哥和大姐姐,分发餐食、维持秩序,用细致关怀保障教学互动顺畅进行。

729日,学院党委书记陈晓虹,校团委书记黄雨艳,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何佳等一行赴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暑期慰问走访,活动中心主任徐速、副主任吴斌等热情接待并参与交流。双方共同观摩学院学生担任人工智能等科技社团助教的工作现场,参观相关科技教育实践场地,并与在场学生亲切交流,勉励他们将社会实践与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锤炼教学本领。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论坛中,学院9名学子组成志愿者团队,深度参与大会服务保障工作。同学们分别入驻注册签到、论坛协调、展区导览、媒体支持等核心岗位,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与饱满的青年热情,为参会者提供精准化服务。此次志愿服务中,学院学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青年志愿者的担当,圆满完成大会服务工作。

爱心学校(暑托班)及课程研发:薪火相传育桃李,科创赋能启童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学院坚持“师范底色+工科特色”双轮驱动,鼓励学生立足专业特色和实际兴趣开展活动。今年暑期,学院学生共计开办30所爱心学校(含暑托班),组建25支爱心学校课程研发团队。

学院150余名学生前往全国20个省份开设爱心学校或进驻当地爱心暑托班,配送计算机与人工智能STEM教育课程,累计服务460余名少年儿童。宝山区“科创人才子女主题班”项目以“科技+教育”为特色,覆盖全区12个街道和2个特色点位,共开设82个班级,为双职工家庭提供暑期托管与科创启蒙的双重服务,学院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本科生担任志愿者负责人。项目通过标准化管理和个性化课程设计,针对不同社区需求,设计科创、艺术、非遗、红色等特色模块,并融入科技企业参访、专家互动等实践环节。学院学生全程跟进,在解决看护难题的同时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智启未来”爱心学校的同学把AI助研实践转化成趣味知识小课堂,引导孩子们模拟数据训练、指令优化。“心连心”爱心学校开设了7节以“人工智能+开源硬件”为核心的前沿科技特色课程,涵盖原理讲解、DeepSeek应用、硬件控制与AI生成代码,培养学员科技思维与编程能力。

学院25支课程研发学生团队依托学院教学资源和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研发人工智能STEM教育课程。其中,“人工智能启蒙”课程从深蓝机器人战胜国际象棋冠军的历史时刻切入,结合影视生成、语音助手等生活场景介绍各个功能的人工智能,引导学生们理解AI技术的应用场景。“低碳STEM绿创工坊”课程聚焦“开源硬件解码低碳”,引导学员通过校园碳足迹分析、太阳能应用等,最终协作完成“智能低碳城市”实体模型,实现从知识到创新的闭环。

红色大寻访:足迹丈量初心路,青春语态传薪火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扎实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学院140余名学子组建28支红色大寻访实践团,沿红色寻访路线,奔赴湖南、甘肃等16个省,走进灌阳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中核五〇四厂爱国主义博物馆等55个场馆,创新形式深化红色教育。

在实践过程中,信机学子们立足专业特色,创新学习形式,推动红色教育走深走实。有的团队聚焦革命时期机电技术发展历程,在参观中感悟红色工匠精神,同时协助维护场馆照明、展柜等基础设备,以专业技能服务红色文化传播;有的团队通过参观场馆,记录历史细节,并通过采访老党员、纪念馆讲解员,挖掘鲜活的红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为红色场馆优化青年教育路径提供建议,从而打造可复制的红色寻访实践模式;也有的团队以青年视角、青春语态拍摄微课、录制讲解,把现场史料转化为爱心学校红色教育“云教材”,让红色基因在更多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讲好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以实干促发展的担当故事。

社会调研:行走课堂察国情,数据案例证伟力

学院130余名青年学子组建22支调研团队,深入7个省市基层一线,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调研中,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数据刻画现实,用案例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形成了20份翔实可靠的问卷、1500余人次填写结果、89份访谈记录,形成观点独立的调研报告。

 “智稔云光”团队深入九丰农场,围绕“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展开田野作业:记录番茄沙培、自动播种等核心技术;对接农场“智慧大脑”实时数据;访谈管理者量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随后,团队把调研成果带进爱心学校,用沉浸式课堂播撒科技种子。过程以“数据+科普”双线并行,实现从田垄到课堂的闭环。“寻脉非遗”社会调研的成员们6月以来通过组织3次线上线下研讨会,确定实践调研地点与方案,用“云端调研+实地验证”双轨模式,从七宝古镇出发,以青年视角和技术为非遗传承探新路。

实习挂职锻炼:基层一线砺真知,知行合一强本领

学院8名学生成功入选2025年上海市优秀大学生挂职锻炼计划,分赴嘉定、闵行、普陀、金山、静安等5个区的8个基层单位,在党政综合、文旅运营、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城市管理、国企投控等一线岗位开展4至8周不等的深度实践。学子们在基层岗位上,亲身参与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精准对接职业发展方向,显著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暑期职业训练营:实训筑梦未来路,双营并进砺青春

为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信机学院在2025年暑期职业训练营创新性地设置“成长成才营”和“就业冲刺营”两大版块,共吸引63名学子踊跃参与,其中“成长成才营”27人,“就业冲刺营”36人,覆盖本研多个年级和专业方向,坚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转化为职业能力,在知行合一中锤炼本领,在实干担当中点亮青春。

成长成才营,帮助学生在学业规划与职业认知中打好根基。学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走向社会一线,在机器人调试、教育助教、机械设计实训等岗位进行初步实践。就业冲刺营,更注重岗位能力的锻炼。他们在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运营等岗位收获成长:有的在金桥信息担任HR实习生,有的在华为慧通担任体验顾问,也有的学生进入机器人企业从事设备操作与调试工作。

短短数周,职业训练营累计形成60余份职业规划与实训成果。成长成才营学员递交了系统的生涯规划矩阵,绘就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就业冲刺营学员也将通过岗位实习与结营汇报展现了自信风采,多名学子获得企业导师的实习推荐和后续岗位邀约。工科特色贯穿其中:从嵌入式开发到智能调试,从AI编程到数据分析,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青春担当。未来,暑期职业训练营将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青春奋斗中实现价值,在岗位实践中成就梦想。

从黔北红土的初心洗礼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从科技赋能的志愿一线到爱心课堂的温情守护,从红色足迹的虔诚追寻到国情社情的深度调研,再到基层岗位的扎实砺练,信机学院600余名师生在这个暑期,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专业回应时代之问,将汗水挥洒在服务人民的最前沿。他们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与蓬勃力量。

未来,信机学院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过硬本领,在服务奉献中厚植家国情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源源不断地注入信机青年的智慧与动能。


(供稿、摄影:信机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