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主办(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3

920日至21日,由我校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参与主办的“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由(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2025年专题研讨会暨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外文局等60余所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学组织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齐聚津门,围绕小说研究当下任务和外语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度对话。

大会开幕式由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李强主持。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首先在开幕式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的到来表示感谢。(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实践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坚守中外文明互鉴,让“小说”成为符合新时代需求、书写人类文化共同体这一宏伟篇章的“大说”。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在致辞中提到,AI背景下,外语人的作用反而更加突显。现在的外语学科完全不用愁没路走、没事做和没有用武之地。他指出:新质知识和思想,怎么可能离得开外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区域国别领域中的诸多领域,哪个方面不能大有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全球化时代的各类交流,哪一点能缺少外语人。

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李迎迎致辞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笛教授致辞

(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朱振武教授致辞

本次大会聚焦于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发展的时代命题。在全球文学版图加速重构的当下,如何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桎梏,以多元包容、文明互鉴的视野重构世界文学体系,是大会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学创作、翻译、研究与传播的深刻变革,外语学科怎样借助科技赋能实现转型升级,在坚守人文精神的同时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与国际传播需求,亦是大会聚焦的关键所在;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如何协同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互鉴贡献中国智慧,更是大会承载的重要使命。

小说研究的当下任务

在文明互鉴与世界文学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小说研究的当代使命正经历深刻转变,传统的小说研究范式亦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对话和比较的视域中不断丰富世界文学的内涵,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指出,作家在创作中要注重与外国文学作品展开对话,并强调细节在小说创作中的核心作用。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则以哈代小说为例,指出其创作不仅吸收了众多优秀的世界文学遗产,更在题材与形象塑造中体现出世界文学的宏观视野以及文化共同体思想。清华大学曹莉教授从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谈起,对小说研究的时代命题作出回应,指出对经典作品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处于变化中的世界文明的研究。

随着全球南方力量的崛起,世界文学场域中的权力结构正面临深度变革。在重塑世界文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展现出了强烈的话语自觉、文化自信与理论担当。南开大学郝岚教授指出,小语种文学的世界化进程既需突破西方霸权话语的围剿,亦需在AI技术变革与文化认同的多重张力中重构主体性。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创作实践,为重新思考新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边缘文学提供了极具意义的范式。

 

尹学芸主席发言                         曹莉教授发言

外语学科的新质赋能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外语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学者亟需革新研究方法与范式,拓展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学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朱振武教授就AI赋能与外语学科出路这一问题指出,外语学科变则生,融则活,跨则胜,化则赢。新文科理念下,外语学科应该是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AI赋能为辅助手段,秉持创新创造和交叉融合精神为旨归的教、研、学综合活动;应该是致力创新创造,鼓励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以及理工科等适时适当适度交叉融合,强调学术自主、创新和社会贡献,同时立足本土文学文化、以我为出发点、拥有思辨能力和家国情怀的教研并举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亟需通过转型与升级,突破传统语言文学研究的边界。AI赋能是外语学科的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外语学科各个方向赋予新的面貌。

张剑教授发言

小说与外语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朱振武教授强调:外语人和外语学科的又一次高光时刻马上到来。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的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建设应当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藩篱,在文明互鉴与跨界融合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实现真正的协同共生。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杨平教授从实践层面强调,要提升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效果,需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完善译介策略,这需要外语学科与文学研究的深度合作。

在主旨报告以外,大会特别设立主编论坛,邀请到6位文学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主编面对面展开探讨。在平行论坛与分会场研讨上,与会专家与青年学者们就“新质生产力语境下的小说研究”“外语学科的跨界融合与新质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的内涵建设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拓展小说研究的路径与方法,深度剖析AI时代外语学科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此外,会上还举行了《小说研究》第三辑发布会。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协主席尹学芸致辞。


《小说研究》第三辑发布会

本次会议汇集了文学、文化与翻译等各界学者代表,聚焦小说研究当下任务与外语学科建设两大核心命题,清晰指明了小说研究与外语学科的发展路径:在坚守人文立场的基础上推动学科智能化转型,在与世界经典对话的同时构建中国话语的阐释体系。相信在学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必将不断开拓创新,为世界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  作者:全薇)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