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徐汇校区东部文苑楼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守正创新,文史互融”为主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遵循,以史说文,以文证史,在现代学术观念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如何保持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守正创新,勤奋治学,扬中国精神,聚中国力量。本次征文自7月启动以来,得到了人文学子的积极响应与支持,至截稿共收到70余篇专题稿件,经过两轮评审,共有38篇论文入围。论坛共设开幕式、学术报告、分论坛、闭幕颁奖四个环节。
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邀请到了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昇担任嘉宾。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昌来教授,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潘黎勇、副院长张剑光教授、副书记副院长陈重来出席本次开幕式。开幕式由人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王雅婷主持。
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昌来教授首先致辞。他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出发,从“国民教育的顶端”“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人才强国的基础”等方面强调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与会同学们进一步提升学术能力。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昇老师在线为开幕式致辞。他围绕本次论坛主题“守正”和“创新”两词,指出“守正”即是要守住传统史学的正道;“创新”则是对于过去历史的新解读、新发现。韩昇教授希望人文学子通过勤奋治学,为成为下一代史学和文学研究的栋梁之才不懈努力。
主题报告会
开幕式后进入到学术报告阶段,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剑光教授主持报告会。张剑光教授指出人文学术论坛为提升研究生能力水平、扩大研究生研究视野提供了平台,希望与会同学把握契机、积极思考、锐意进取,养成刻苦钻研、守正创新的学习习惯。
第一场主题报告是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带来的《证实历史:历史研究中的科学方法》,韩教授以遗传学在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为切入,向大家展示说明研究人类历史的窗口不仅有史籍和考古,还有基因研究等生物学手段。遗传学对于人文科学的介入使得历史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不要拘泥于纯文献研究,也要借助科技新手段。
第二场报告是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教授带来的《“字中有笔”与“句中有眼”——苏轼、黄庭坚的文艺批评》,朱教授从书法诗歌中字与笔的关系、句与眼的关系入手,提倡大家关注字形、笔法、诗句中关键用字及弦外之意。结合北宋士大夫文化,指出在对作者的具体作品进行艺术评价时,除了关注作品本身,还要兼顾作者的精神气质。
两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深入浅出,对于学术创新研究极具启发意义,得到了与会师生的阵阵掌声,激发了大家强烈的学习兴趣。
分论坛报告会
当天下午,设于文苑楼内的三个分论坛准时拉开帷幕。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旭光教授、上海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徐茂明教授、人文学院都市文化博士点负责人詹丹教授担任分论坛点评嘉宾。
分论坛第一组聚焦“史学”主题,论文涉及中共党史、社会史、饮食史等多个领域,既有围绕具体人物开展的研究,例如,关于韩国钧、任爽的研究,也有以地方饮食特色、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为中心的研究。与会同学展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及个人风格,呈现出准备完善、内容丰富的汇报内容。
徐茂明教授肯定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认为部分文章考证史料详实,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与此同时,徐教授指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史料积累但不可线性罗列史料,避免过度依赖数据库,要借助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来丰富论文内容,注重正史以外史料的积累,避免出现史料偏颇的情况。
分论坛第二组围绕“文学”主题展开论述,所涉及的选题横亘古今、贯穿中外,既有关于“唐代科举与文学”“南宋官僚书信写作”的古时追溯,也有关于“鲁迅与《莽原》”“京剧现代戏”的近现代述论,既有对“石黑一雄长篇小说叙事学”的细致研究,也有对“民族主义”“女性文学”的外延探讨。文学在不同时空中飞速穿梭,发生碰撞激荡,久久回响。
刘旭光教授充分赞许了同学们对文学作品的宏观把控和微观探析,指出部分论文具有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或成熟的写作技巧。与此同时,刘教授还对同学们提出了修改意见和进一步的期望,要求同学们要在充分了解文学理论和概念的情况下再应用于论文写作,而非取其“外壳”进行泛泛之谈;他提示同学们要明确综合性研究中的主要对象,缩小论述范畴,进行专门的深度研究,避免出现单纯重复前人之所言的情况。
分论坛第三组关注“文学、文化传播”,选题涉及文学、语言学、学科教学等多个方向。与会同学或采取文献细读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扎实的考证和细致的论述阐发文本意义与文献价值;或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站在理论的高度阐释了文本的时代意义;也有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将文学、历史学与教育学、医学、哲学相结合,体现了开阔的研究视野。
詹丹教授指出,学术研究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思考的方法,选取有研究价值和讨论空间的论题,综合运用对比研究、个案分析、文本细读等方式,在论文中展开学术对话,得出兼具理论深度、现实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结论。此外,如需驳论,则要厘清驳论对象的上下文和来龙去脉,不能简单地进行观点反驳和价值判断,找到对方逻辑的漏洞,才能进行有力反驳。
论坛闭幕式
当天下午16:20分,论坛进入闭幕议程。闭幕式由人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吴玮主持。闭幕式上首先由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旭光教授进行学术总结,他肯定了与会嘉宾们的思考成果,认为同学们在文献搜集的全面性与写作技巧的成熟性上已可圈可点,并建议同学们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强化理论水平,拓宽学术视野,打开研究思路。
人文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陈重来宣读了本次论坛的获奖名单,论坛共设论文一等奖三篇,二等奖六篇,三等奖九篇。由参与闭幕式的嘉宾们为十八位“优秀论文”荣誉获得者进行颁奖。
闭幕式尾声,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潘黎勇讲话。他对前来参加本次论坛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和与会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展示,充分展现了人文学院研究生学术思考的深度、广度、精度,体现了人文学院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成效,分论坛点评专家兼具思想厚度、理论深度、思想锐度和关爱青年学者的温度。潘黎勇书记勉励研究生同学们要将专家的建议进一步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在研究生期间把握好三组关系:一是把握好专业能力和价值立场的关系。明大德、守正道、成英才,用专业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把握好理论探索与现实关怀的关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理论的现实化。三是把握好中国故事和世界胸怀的关系。以世界的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次论坛圆满落幕。文史交融,守正创新,人文学院研究生论坛将激励同学们在求学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