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汤诚1922年5月的上海嵩山路,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图画、玩具与书报和谐共处,这里诞生了上海可考的最早的公共儿童图书馆——少儿宣讲团附设儿童图书馆。这个看似寻常的空间,悄然打破了中国传统“童蒙读物无非《三字经》”的旧习,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其实早在1909年,《教育杂志》就已发出先知般的呼声:“儿童亦当为谋学校外之知识,设立儿童图书馆。”1928年的《申报》上,毕卓君的撰文则更进一步:“儿童为未来之大国民,亦为国家所最有希望之国民。儿童教育,不仅仗学校教育为已足……不可不有儿童图书馆,以期增进儿童阅读图书之机会与能力,助长其阅读图书之趣味与习惯。”这声呐喊,预示着儿童不再只是学堂里的蒙童,更是需要自主阅读的“未来大国民”。同年3月,东方图书馆的玻璃平屋亮起温暖的灯光。王云五先生在此创设的儿童图书馆,以两千册图书、十三个分类明晰的书架,为小读者们开辟了一方雅洁天地。此后十数年间,上海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如星火燎原:1934年市儿童幸福委员会和上海儿童晨报社联合创办第二儿童图书馆;1940年中华慈幼协会上海办事处等团体募捐筹办上海儿童图书馆(今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前身);19
  • 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磨砺与锻炼,抗战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点,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中国14年的抗战,逐渐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两个战场互相呼应,成为亚洲大陆打败日本的主战场。中国最早举起反侵略的旗帜,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结盟战略。中国抗战使日本无力“北进”,也迟滞了“南进”步伐,为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有力地支援了东南亚、太平洋和欧洲等多个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独有的贡献。罗斯福多次赞扬中国:“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对于在装备上占极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了差不多五年坚决抗击所表现出的顽强,乃是对其他联合国家军队和全体人民的鼓舞。”在抗战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完成了由边缘走向中心的重要转折。中国与苏美英一道发起多个重要国际会议,重新设计和创建新的国际秩序,奠定了抗战胜利后的大国地位。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的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一环。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确立了中
  •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下午就健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与事业兴衰。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依然面临复杂挑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尚未根除,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亟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引、以精神力量为驱动,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要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信仰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志向,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信仰之源。马克思主义
  • 【读经典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各种自然力和科学——一般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发展过程的精华”。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回顾历史,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历史。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指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的幼稚行为”。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送入信息时代。科学作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不断发现自然规律,并将之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工具革新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并深刻改变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作为人类实践能力的标识,生产力水平高低反映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与生产
  •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理论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着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而自主知识体系是上述“三大体系”的基础和支撑,构建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学科的基石和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树立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战略意识,立足中国的现实,放眼新时代的发展,从“为何构建、构建什么和如何构建”三个维度,积极推动构建源自21世纪又能超越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的“中国学派”,这无疑蕴含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繁荣兴盛为支撑和标志的。追求文明进步、追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的梦想,现代化在人类不断上下求索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作为现代化高阶追求的文化强国建设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尤为重要。而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以下简称“马意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人类处于“一个卓越的意识形态的时代”,即“随着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宗教
  • 一个非技术流的人文学者,是否有资格、有能力谈论人工智能?当然是可能的,只不过我们大致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第一步,从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基础技术和科学开始,建立最低程度的技术常识。第二步,逐步转向自己专攻和擅长的领域,不断形塑“人工智能人文学”的地形、地貌和地景。2009年12月,一年一度的国际语言文学顶会MLA2009年会在美国费城召开。但与以往的年会不同,这次会议上竟出现了“在数字媒体中定位文学”“数字学术”“数字人文中的合作”等十余场以数字人文、数字文学为主题的分组讨论,以致“有的与会者抱怨道,这次年会似乎更像是一场关于技术、而非文学的会议”。威廉·潘纳帕克(William Pannapacker)在会议期间发表的一篇短文中说:“在大会的一片悲观氛围中,有一个领域似乎正在蓬勃发展——数字人文。不仅如此,在所有相互竞争的分支领域中,数字人文似乎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首先迎来的‘下一件大事’,因为数字技术的影响正在波及每个领域。”自此以后,数字人文作为文学界和人文学界的“下一件大事”之说,不胫而走,“下一件大事”也成为了它众多显赫的头衔中的一个(尽管作者后来改变了他的观点和立
  • 赵丽宏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和散文家,散文集《诗魂》曾获得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诗歌也曾多次获国际大奖。这样一位成名已久的诗人、散文家自2013年起涉足儿童文学,并一发而不可收。截至目前,赵丽宏已出版了十几部儿童小说、童话,读者反响热烈。赵丽宏的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拓展并丰富了原创儿童文学的内容结构、艺术表达,而且为当代作家“跨界”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新”且“活”:赵丽宏的“意象化”童年叙事整体看,赵丽宏的儿童文学创作自足而又自觉,是他文学版图的重要构成。这其中。自足,指的是赵丽宏儿童文学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形式,已自成体系;自觉,则是指作家创作姿态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虔诚投入。也正因如此,赵丽宏凭借一篇篇巧思浓情、趣味洋溢的儿童文学作品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童年世界。这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其一,多维度内容主题。迄今为止,赵丽宏已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主题颇为丰富:《童年河》写儿童对新生活的感知、体验、理解、适应;《渔童》在展示特殊时代人性温良的同时,彰显儿童美好天性与主体精神;《黑木头》则从孩子视角呈现了小狗“黑木头”起伏跌宕的命运遭际……上述内容主题深涵作家的生命思考和成长关怀,充分体现出赵
  • 王小平旅美作家夏商主编的《2024年度海外华语小说》收入了16篇小说,均发表于国内各大文学期刊,作者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西班牙、瑞典、荷兰、新加坡等,既不乏资深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新人。若以选集为样本而观照海外短篇小说的创作趋势,则可以见出2023年度风格的延续:异质文化逐渐成为小说的非功能性要素,不再对故事走向、人物情绪产生决定性影响,相反,隐藏在文化差异与冲突表象之下的人性幽微更受关注。此外,一种“阴性力量”也在悄然升起。这并不是指小说作者大多为女性——虽然确实如此,而是指多数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内观而非外求、富于深度疗愈意识的写作理念。选集中的16篇小说主题各异,但无一例外的,这些小说都有着紧致饱满的内在核心力量,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穿透生活表象,试图逼近、唤醒那深不可测的“自我”,这构成了整部小说集的基本叙事语法,从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作品致力于描摹平庸琐碎日常生活之下精神潜流的喧哗与骚动,呈现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关系。旅美作家唐颖擅长讲述上海故事,小说《那些倏忽而去的》延续了此前部分小说中的主题,在细密饱满的生活叙事中呈现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困惑与痛苦。与此前许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