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就业观不只是学生的事——肖国忠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教育时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1-19浏览次数:1864


    如今正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很多媒体上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报道占据了相当的版面。然而,奇怪的是,媒体的报道一面是为大学生就业难深表同情,一面却是为大学生“另类”就业感到惊讶甚至不乏挖苦。比如,最近很多媒体报道了河南郑州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现场电梯被挤塌变形、玻璃门被挤倒的消息,报道主要是表达了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切同情,对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表示深深的忧虑;但继而,同样的媒体却对清华学生餐馆打工、某大学毕业生养猪创业热炒不止,其报道措词不乏讥讽、鄙夷。这种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矛盾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对大学生就业持矛盾态度的决不仅仅是媒体,社会上很多人对大学生就业都抱有和媒体类似的态度:一面是同情,一面是鄙夷。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不健康的就业观念。

    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情形早已不同于当年。大学只是传授知识,锻造素质,增长才干的场所。因此,大学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与所学专业、毕业院校本质上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人们对大学生超于常人的期许实际上也就没有丝毫的理由。大学毕业后无论是“打工”还是“养猪”,只要能施展个人所长,只要不违法犯罪,从客观上来说,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这恰恰是一种理性的就业选择。人们不仅不应大惊小怪、冷嘲热讽,甚至应该给予理解、宽容和支持。事实上,上文提到的毕业后养猪创业的大学生,几年时间赚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谁还能说这种“另类”就业就低人一等呢?

    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需要改变就业观念,但改变就业观念的不应仅仅是大学生自己,更应该包括公众。只有公众改变就业观念,创造宽容、理解、和谐的就业氛围,帮助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国之栋梁”的梦幻境界中走进现实世界,放下架子,端正态度,踏踏实实的在职场上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光明网)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