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4月24日
标题:《世界五千年》(新世纪版)首卷推出,亮相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记者:颜维琦
4月23日,“文明对话五千年 透过历史看世界”——4.23世界读书日《世界五千年》(新世纪版)进校园特别活动在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举行。
据介绍,《世界五千年》(新世纪版)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联合成立的“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首个重点项目,入选国家“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共6卷54册,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第一卷率先推出。
《世界五千年》(新世纪版)总主编陈恒与在场师生分享丛书编写理念,旨在通过多中心、平等、共享的视角,重构世界文明叙事,打破“文明冲突”偏见,倡导文明互鉴。书中不仅涵盖历史事件、人物与文明交往细节,更注重培养青少年客观、包容的历史观,以理解复杂世界。他认为,历史是思考工具而非陈列品,需直面黑暗并探究其终结的启示,警惕民粹与盲从。阅读历史重在培养胸怀与判断力,尤其需对照中外近代五百年史,拓展全球视野。他呼吁青少年通过历史阅读涵养包容与怜悯,以客观真实的过去为基,创造人类共同未来。真正的历史能战胜神话与偏见,在人工智能与全球挑战并行的时代,讲好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陈淳从他主编的《从蒙昧到文明》谈起,指出人类历史有四次重大“革命”,前三次均发生在史前时期,是考古学探索重点。考古学研究显示,远古祖先曾有众多亚种,约十万年前现代智人胜出,取代其他古人类。史前期祖先为狩猎采集者,后约一万年前农业诞生,人群定居、人口增长,村落出现。随着土地产量提升,财富积累、社会分化,权力与财富集中于头人,催生文明曙光。大型定居点发展为城市,专业管理机构和阶层出现,国家诞生,其过程伴随战争与征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魏葆珞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古印度历史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副教授温珊珊在对提图斯凯旋门的分享中揭示古罗马历史的丰富内涵以及这座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链接地址: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62dadb7e1f94521b9454f40712f0f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