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县的小山村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的思想星火,从浙北山村走向全国,成为照亮中国发展道路的绿色灯塔,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回顾“两山”理念的历史沿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加强新时代生态韧性治理,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两山”理念的核心是科学处理好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有机发展的历史过程。
“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
上世纪80年代,在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这一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早期觉醒与实践,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对城乡工业污染可能造成农业县生态破坏的敏锐洞察与战略远见。“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蕴含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深刻含义。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1985年至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厦门、宁德、福州等地担任领导工作,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针对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禀赋,习近平同志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经济。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非常认可当地的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这彰显了他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青山有“价”、绿水含“金”。他认为,“林业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既能够“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又能够成为“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创造性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立刻展开深入调研,历时10个月,深入11个市、69个县(市、区),一个村一个村仔细考察。充分调研后,一张蓝图在他心中日渐清晰。2003年6月,“千万工程”拉开帷幕:从全省近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3年8月8日,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实则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指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深刻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战略高度指明了绿色变革的发展路径,强调“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并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观念不断进步、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的角度,提出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论。
“两山”理念在浙江正式提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对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问题的高瞻远瞩和坚持真理的崇高精神境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之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大刀阔斧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两山”理念与人民幸福生活相联系,纳入国家治理与全球话语体系,发展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中,对“两山”理念进行了深刻阐释:“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将“两山”理念纳入全球话语体系。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他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我们党首次将“两山”理念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并成为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增写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这也是我们党首次将“两山”理念写入党章,成为全党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其中之一,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发。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3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他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生动活泼的劳动体验课程,让孩子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灵。
为了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我们要在回顾“两山”理念形成的历史沿革中,进一步深刻领会“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领悟“两山”理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又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是“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期待全社会都能积极传播和深入践行这一理念,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耿步健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铭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
链接地址: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5-08/13/content_60_222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