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2025年9月29日 7版 上海专题
标题:把“关心下一代”的爱播撒在申城热土上
今年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5周年。近日,为进一步激励引导各级关工委和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关工委、中央文明办联合对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上海共有16个集体和31名个人榜上有名。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从何而来?答案写在申城大地火热的关心下一代实践中。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关工委携手市精神文明办、市教卫工作党委、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构建起共享共建共推的联动机制,深挖红色资源,发挥“五老”优势,持续深化“从石库门再出发”等品牌活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红色薪火 铸魂育人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如何让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上海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首要课题。在这个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城市里,“从石库门再出发”主题活动应运而生,围绕“学习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市关工委精心打造了六大系列“红色套餐”,让红色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青少年的心田。
读书活动中,上海连续七年组织老专家精心编印系列辅导读本,从《中国共产党英烈故事选》到《上海红色乡土故事》,从《上海红色遗迹里的故事》到《家风抵万金——家庭家教家风故事选编》,这些读本已成为老少共读、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食粮。近年来,松江区中山街道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与青少年结成了“1+1”读书对子,老少一起品读红色经典,分享读书心得,在书香中传承红色基因。
宣讲活动中,各级宣讲力量常态化深入基层。金山区关工委副主任蒋永华和“银鑫宣讲团”的老同志们一起持续开展“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活动,累计进学校、进社区宣讲300余场,1.2万余人次青少年聆听。他通过网络直播形式回顾亲身经历的金山区标志性景点“花开海上”和“城市沙滩”的建设历程,生动阐释了党领导下的发展成果与为民情怀,播放量达3000次,引发了广泛共鸣。松江区“茸耀”宣讲团成员、九旬离休干部杨宇精心打造“红色故事讲堂”特色品牌,开展党课及红色教育讲座,足迹遍布机关、社区、两新企业和学校,他为党员、青少年讲理论、讲政策、讲发展,引导年轻党员干部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他主讲的《淬炼作风 永葆初心》《严格遵守政治纪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永续传承 世代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等课程,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讲述方式广受好评。
寻访活动中,选择在中共一大、四大会址等红色地标举办启动仪式和主题定向赛,组织老青少三代结对走访红色印迹,在行走中感悟奋斗历程。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旗教育展示厅)关工小组,依托四大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独特优势,组织老同志们带领青年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向孩子们讲述国旗故事,让革命历史变得鲜活可触。
观影活动与征文活动联动,线上联合百视通IPTV开设“红色观影”专区,每年集中展播20多部红色经典影片;线下推动红色电影进校园、进社区、进寒暑托班。围绕“腾飞中国·辉煌70年”“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组织“五老”指导青少年撰写征文与影评,并编印《东方电影》赠刊选登优秀作品。一名中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通过电影,我看到了先辈们为理想奋斗的身影,这激励我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实践活动中,联合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共同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社区小公民”等文明创建和社会实践项目。在徐汇区湖南街道,“争做社区环保小卫士”活动组织青少年手绘环保袋、宣传垃圾分类,“小小规划师”课程引导孩子们为音乐街区氛围营造献计献策,这些活动让红色基因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银发担当 桑榆未晚
2019年,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为上海关心下一代工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上海关工委主动将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城市发展大局,组织和动员全市“五老”在理论宣讲、基层治理、关爱帮扶等领域展现新作为,让“银发力量”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亮丽风景。
老同志们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亲历者”“讲述者”。徐汇区“光启晚晴”滨江报告团和普陀区“半马苏河”红色研学团队的老同志们,从亲历者视角讲述“一江一河”的变迁,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杨浦区关工委“五老”志愿者、“老杨树宣讲汇”的宣讲导师胡峻有个特别的习惯——爱骑着自行车带着相机满杨浦跑。他收集的400多张照片不仅记录了杨浦的变迁,也成为宣讲中的重要视觉素材。“每当我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时,听众们都能真切感受到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成果。”胡峻说。
新媒体时代,“五老”们也玩起了“新花样”。虹口区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敏锐地意识到:“党课不能只靠‘面对面’,还要拥抱‘屏对屏’。”他走进镜头,主讲“虹口的红色记忆”,线上直播吸引10万余名网友观看,弹幕满是“听得热血沸腾”“向先辈致敬”等留言。他录制的100余部党课短视频通过区关工委校家社协同育人数字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向全区中小学校全覆盖展映,近40万人次在线听讲。
2022年8月,由长宁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马发明创建的“宁红讲堂”正式开讲。作为全新的红色教育载体,“宁红讲堂”精心设置教育报告、微视频、学习体会、实践活动等系列内容,采用“开放式”交流、“沉浸式”体验、“线上+线下”融合、“理论+实践”贯通等方式,让教育可观可感、入脑入心。
在基层治理一线,“五老”们更是发挥着“稳定器”作用。普陀区政协原副主席叶红始终把社区“大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承担起带教青年社区工作者的重任,通过讲述初心故事、分享人生感悟、传授社区工作经验等形式,帮助青年社工快速成长。宝山区关工委不断优化“家、校、社”三方协同机制,凝聚起关爱青少年的合力。友谊路街道关工委在社区治理与青少年成长的交汇点上找到破题之策,开办“4点半课堂”,联动志愿者提供作业辅导、兴趣拓展服务,缓解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托管难题。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银发力量”同样熠熠生辉。青浦区关工委积极引导老同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指导重固镇关工委依托“智汇泉·老书记工作室”,组建由退休支部书记领衔的“鸿雁”“余辉”带教团队。这些老书记们深入乡村一线,不仅指导青年干部成长,更破解了8个农业技术难题,带动160余户农民增收,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数年来累计培养40名后备干部,“智汇泉”成为全市唯一获中国关工委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品牌的优秀案例。
在嘉定工业区,关工委联合京东、盈达空调等50家企业设立学生实践基地,打造“梦想课堂”“博士课堂”。依托汽车产业优势,上海众达汽车关工小组打造“工匠精神传承营”,助力新员工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这种将关工委工作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模式,让“银发力量”在城市治理中焕发新的活力。
暖心护航 静待花开
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印发后,上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沪航成长计划”,以“法呵护、爱呵护、心呵护”为主要内容,深化“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尤其关注特殊困境青少年群体,用爱与智慧为他们的成长护航。
“法呵护”为青少年撑起法治“保护伞”。上海编印《“沪航成长”宝典》系列丛书,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为载体,组织有法治特长的“五老”深入学校、社区开展普法教育。普陀区关工委关爱团联合区法院少年庭等部门,共同建立“爱心港湾”安置帮扶基地,助力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少年庭通过开放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法治教育体验。依托“知心天平”亲情工作室、“校园天平”微博及“少年天平”季刊等平台,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青少年法治宣传体系。
“爱呵护”注重精准帮扶的温暖传递。市国资系统91岁高龄的离休老战士颜怀俭将目光关注到残障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他组织长征镇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心与长征镇悦苗残障寄养园开展共建活动,与孩子们一起做手工、画画、表演节目。手工课上,老干部们手把手教孩子们折纸、绘画;文艺表演中,孩子们跟随欢快的节奏轻轻摇摆,纯真的笑脸如花朵般绽放。“我们不仅送去物资援助,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们精神慰藉与陪伴。”颜怀俭说。
闵行区“春申·德道课堂”讲师周曙明从1997年起,与服刑青年小张结对帮教20余年,写下千余封信件,帮助他“将刑期变学期”。在周曙明的持续鼓励下,小张在狱中努力学习,获得减刑,提前29个月回归社会。“教育的力量无远弗届”,周曙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025年“六一”前夕,奉贤区关工委联合相关部门,在惠敏学校为全区“星星的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儿童节。“五老”志愿者们牵着特殊儿童的手,助力他们打破参与体育运动、融入社会的壁垒。更令人感动的是“星愿便利店”行动——去一趟海洋公园、想要一辆自行车……首批13个特殊儿童的梦想在“五老”的认领帮助下实现。
“心呵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晴雨表”。崇明区教育局关工委通过开设亲子专场、组织主题活动、举办主题沙龙、读书分享等活动,慢慢打开寄宿制学校“小刺猬”孩子紧闭的内心,使越来越多的孩子重拾活力。上海师范大学近5年开展“叮咛”教育约100场次,老同志参与人数近百人,受益毕业生党员8000余人次。
对于“五失”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各级关工委加强调查研究,通过“一帮一”“几帮一”等方式,引导困境青少年重拾信心。同时开展“乐龄申城·E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五老”进行网络巡访,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品牌引领 再建新功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鼓励老劳模黄宝妹“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四个自信”。这份深情嘱托,为上海关心下一代工作品牌创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6年来,上海关工委以“五老”人才库建设为牵引,先后指导各关工委成员单位创建了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浦东新区“浦晖之光”宣讲团、徐汇区“光启晚晴”滨江报告团、普陀区“半马苏河”红色研学团队、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闵行区“春申·德道课堂”、金山区银鑫宣讲团、松江区“茸耀”宣讲团等一批新品牌,推动银发人才“二次开发”。
浦东新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心打造“红色童声话经典——五老‘浦’育红领巾”品牌工程,盘活浦东红色资源,依托高桥烈士陵园、浦东开发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场馆共建“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青少年开展寻访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文物讲解、历史场景还原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胸怀“国之大者”,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
静安区教育系统关工委的“老干部导航团”10多位离休干部和中职校的团组织、中学生结对,从思想引导到知识传授,从社交技能到心理素质,像“爷爷奶奶”一样耐心陪伴,帮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导航团”的带动下,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风华中学、华灵学校等校的特色项目百花齐放,让育人成效实实在在。
黄浦区关工委聚力“浦江红”离退休干部党建品牌,动员广大老同志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银发生辉。原卢湾区区长张载养率先垂范,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持续关心守护青少年成长。他结合个人丰富经历,为中学生开设《从上海地铁发展看社会发展变化》主题讲座,也为社区白领青年带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意义》的精彩分享。
在金山区,区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张汉为退休九年,依然忙碌在关心下一代工作第一线。他以区关工委委员、银鑫宣讲团团长等多重身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自身深厚的实践经验,把全部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孩子们和青年人的成长。
被青少年亲切称为“古镇爷爷”的丁小木,在家乡青浦区朱家角镇,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退休十年来累计参加关工委志愿服务8千余小时,带领团队服务12万小时。他在爱心暑托班连续推出10场“古镇小管家”职业体验,200余名学生在消防站、景区、医院等岗位轮岗实践,社会反响热烈。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阵地。上海积极应变,推动关工委组织向互联网企业拓展延伸。浦东、黄浦、杨浦、金山等区组织退休党员干部担任互联网企业党建(关建)指导员,引导企业制作红色主题新媒体产品,形成“‘五老’关爱青年员工、青年员工辐射青少年用户”的关爱接力链。
站在新起点,上海关工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上海特点,搭建更广阔平台,让“银发力量”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展望未来,随着“乐龄申城·五心行动”的持续深化,申城广大“五老”将继续以霞光之暖,育朝阳之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续写崭新篇章。
https://www.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46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