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5年10月24日
标题:二十余载师徒情!苏智良、姚霏赓续学术薪火,书写师道传承
2004年的秋天,姚霏怀着对历史学的炽热之心和对上海师范大学的眷恋之情,留校成为了苏智良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那时的她或许不曾想到,这段师生情缘将深刻地塑造她未来的人生轨迹。此后二十余载,他们共同开拓学术疆域,并肩行走育人之路,共同传递师道薪火,更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成为彼此心中的荣耀。
为学:从学术接力到服务社会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听苏老师讲课,就被他渊博的学识和对历史研究的独到见解所吸引。”姚霏回忆道。彼时,苏智良已是近代史领域知名学者,尤其在上海史和“慰安妇”问题研究方面享有盛誉。苏老师倡导“行走的历史学”,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重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的结合,常常带着学生们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感受历史氛围。“苏老师不仅教我们如何查档案、读文献,更教我们如何用脚丈量历史,用心感受历史。”姚霏回忆道。这种独特的田野调查方法,成为了苏门弟子“学术DNA”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苏智良的悉心指导下,姚霏在硕士期间便展露出卓越的学术潜质。受导师鼓励,她在成功申请硕博连读后,赴复旦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最终重返上海师大人文学院任教,与恩师成为同一系科的“同事”。出于对师大环境的熟悉与热爱,更因能与学术“引路人”成为“同行者”,入职后的姚霏在学术道路上高歌猛进,笔耕不辍,与苏老师合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从《庙、信仰与社区——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到《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这些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核心期刊的成果,既是与导师在学术上的珠联璧合,亦是研究方法与精神的生动传承。

2009年,苏智良教授在姚霏的博士毕业典礼上
这一期间,姚霏逐渐萌生新的学术兴趣——上海妇女史。当她提出希望探索“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这一新兴方向时,苏智良给予了充分认可与支持:“学术研究需要新视角,你的想法很有价值。”他不仅为她提供了大量相关文献,更引荐了该领域的多位学者。“苏老师从不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反而鼓励我们追随学术兴趣,开拓新疆域。”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姚霏完成了《空间、角色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1843-1911)》这一创新成果。她的研究被誉为“深得苏智良教授真传”,又展现出独特的学术视角。

2021年,《初心之地》发布会现场
而这对师生学术传承与合作的集大成之作,当属2021年出版的《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记录》。这本书是“行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最彻底、最辉煌的一次实践,被誉为“上海红色地图的终极版”“红色上海的百科全书”,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官方认可,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重磅报道,高度评价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该项目的起源正是苏智良教授“行走的历史学”理念的延伸。他率领包括姚霏在内的核心团队及三十位学生,开展了长达十余年的庞大田野调查,足迹遍及申城每个角落,从繁华市区到远郊村镇,考证了千余处红色革命纪念地,最终精选一千处载入书中。
姚霏作为苏智良的学术传承者和项目核心成员,不仅承担了大量具体的调研、考证和撰写工作,更将导师的研究方法与精神内核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在此过程中她也深化了对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关系的理解。她认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寻访、考证红色史迹是历史学者的本分,保护红色史迹更是历史学者的社会责任。《初心之地》不仅是一部记录和展示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的研究成果,更是一种保护、弘扬上海红色文化的努力。科研成果应转化为教学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学者要在社会服务的平台上开展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为师:从教学创新到师道传承
苏智良教授常言:“教师要有家国之忧、天下之责、铁肩道义和人文情怀。”这一教育理念深深烙印在姚霏的心中。姚霏认为,科研和教学如同“源”与“流”:科研是“源”,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流”,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她承袭了苏老师“行走的历史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历史温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这种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正是对师道精神的最好传承。作为高校教师,师徒二人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近年来,二位教授携手开创的“行走中的思政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他们以《初心之地》为蓝本,设计出多条红色行走路线,将思政课堂延伸到城市街巷。教学中,他们不再囿于书斋与教室,而是亲自带领党员、干部、学生与市民,沿着《初心之地》规划的路线,走进那些深藏于街巷的革命遗址。置身于遗址中,苏智良饱含深情地带领大家回顾那一段段烽火岁月,姚霏则细致入微地补充人物与史料,他们将凝固的历史遗存,转化为鲜活、生动、可感可知的历史叙事,让党课“活”了起来,让党史学习教育“动”了起来,收获了极佳的社会反响。这一模式不仅是学术方法的传承,更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发扬,成为师生学术接力服务社会的完美典范。

2025年春,上海南昌路“行走的思政课堂”现场
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也让思政教育推陈出新。作为教育部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城市与红色文化》的实践板块,他们的“行走课堂”还通过直播形式面向公众,单次活动就吸引了3700余人在线观看,获得1.5万点赞,实现了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的双重收获。这样的教学创新,不仅体现了高校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更彰显了对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课堂教学之外,苏智良教授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他每年中秋节邀请学生到家聚会的传统持续数十年,更屡次免息借款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困难。这般师者仁心也深深感染了姚霏,使她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更令人感动的是,这对师徒的教育情怀获得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他们曾同一年被学生投票评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苏智良)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姚霏),师徒同获师德奖项,在师大校园传为美谈。苏智良老师还获评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姚霏则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品格与教学能力的肯定,更是两代师者师道传承的见证。

2022年,师徒同获师德奖并同台领奖
为人:从亦师亦友到生命联结
生活里,苏智良与姚霏不仅是互相关心的挚友,更常交流教学心得,探讨学术问题。担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后,姚霏肩负起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双重责任,曾担任学院老院长的苏智良,也向她传授了许多宝贵的行政管理经验。苏智良教授曾说:“师生也是一种缘分。”而这份缘分历经二十载淬炼,已升华为一种超越血缘的亲情。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成为支撑他们共同追求教育理想的重要力量。
2023年春节,姚霏全家探望苏老师
在学术与教学之外,他们之间厚重的师生情谊,更在关键时刻给予彼此力量与支持。几年前,当姚霏面临健康挑战时,苏智良给予了父亲般的关怀。这段经历也促使姚霏深入思考生命与人生,逐渐对生命教育产生兴趣,将研究方向从妇女史拓展至医疗社会史。她主编的《爱来癌去:他们口中的疾病与新生》一书,通过口述记录癌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历程,展现了历史学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此后,她成功申请国家社科项目《中国癌症防治史研究(1949-1978)》,实现学术生涯的又一次飞跃,也使她的研究工作发挥出更广阔的育人功能。
2024年校庆70周年庆典上,苏智良、姚霏、徐渊作为学校“三代师表”的典范,表演情景诗朗诵“你是我的荣耀”
在上海师范大学七十周年华诞的庆典上,苏智良、姚霏与学生徐渊,三代师生同台朗诵诗歌《你是我的荣耀》。“我是他的学生,他是我敬爱的师长!”姚霏这句深情的告白,道出了师道传承的真谛。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师道传承的生动展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诠释。
从苏智良到姚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温暖的师生情谊,更是师道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光大。两代教师以学术追求与育人实践共同书写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真正的师道,是春风化雨的引导,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星空;真正的师道,是并肩前行的传承,让学问与品格在接续中生生不息;真正的师道,是彼此照亮、相互成就——让你,我,我们都成为教育的光,成为彼此璀璨的荣耀。
链接地址:https://www.shedunews.sh.cn/shanghai/con/2025-10/24/content_28293.html



